卷十二
李时珍曰: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。刚交于柔而成根荄,柔交于刚而成枝干。叶萼属阳,华实属阴。由是草中有木,木中有草。得气之粹者为良,得气之戾者为毒。故有五形焉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五气焉,香、臭、臊、腥、膻。五色焉,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。五味焉,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。五性焉,寒、热、温、凉、平。
五用焉,升、降、涪沉、中。炎农尝而辨之,轩岐述而著之,汉、魏、唐、宋明贤良医代有增益。但三品虽存,淄渑交混,诸条重出,泾渭不分。苟不察其精微,审其善恶,其何以权七方、衡十齐而寄死生耶?于是剪繁去复,绳缪补遗,析族区类,振纲分目。
除谷、菜外,凡得草属之可供医药者六百一十种,分为十类:曰山,曰芳,曰隰,曰毒,曰蔓,曰水,曰石,曰苔,曰杂,曰有名未用。
旧本草部上中下三品,共四百四十七种。今并入三十一种,移二十三种入菜部,三种入谷部,四种入果部,二种入木部,自木部移并一十四种,蔓草二十九种,菜部移并一十三种,果部移并四种,外类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种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一百六十四种梁·陶弘景注《名医别录》一百三十种陶弘景注七十八种,有名未用《李氏药录》一种魏·李当之《吴氏本草》一种魏·吴普《唐本草》三十四种唐·苏恭《本草拾遗》六十八种唐·陈藏器《食疗本草》二种唐·孟诜《海药本草》四种唐·李珣《四声本草》一种唐·萧炳《开宝本草》三十七种宋·马志《嘉祐本草》一十七种宋·掌禹锡《图经本草》五十四种宋·苏颂《日华本草》七种宋人大明《用药法象》一种元·李杲《本草补遗》一种元·朱震亨《本草会编》一种明·汪机《本草纲目》八十六种明·李时珍[附注]宋·雷斅《炮炙论》北齐·徐之才《药对》唐·杨损之删繁唐·孙思邈《千金》蜀·韩保升重注南唐·陈士良《食性》宋·寇宗奭《衍义》唐慎微《证类》陈承《别说》金·张元素《珍珠囊》元·王好古《汤液》吴瑞《日用》明·汪颖《食物》王纶《集要》陈嘉谟《蒙筌》定王《救荒》宁原《食鉴》
草之一山草类上三十一种甘草《本经》黄耆《本经》人参《本经》沙参《本经》荠苨《别录》桔梗《本经》长松《拾遗》黄精《别录》萎蕤《本经》鹿药委蛇附知母《本经》肉苁蓉《本经》列当《开宝》琐阳《补遗》赤箭天麻《本经》术《本经》狗脊《本经》贯众《本经》巴戟天《本经》巴棘附远志《本经》百脉根《唐本》淫羊藿《本经》仙茅《开宝》玄参《本经》地榆《本经》丹参《本经》紫参《本经》王孙《本经》紫草《本经》白头翁《本经》白及《本经》三七《纲目》上附方旧八十六,新二百六十
《本草纲目》草部第十二卷
草之一山草类三十一种
甘草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蜜甘《别录》蜜草《别录》美草《别录》蕗草《别录》灵通《记事珠》国老《别录》〔弘景曰〕此草最为众药之主,经方少有不用者,犹如香中有沉香也。
国老即帝师之称,虽非君而为君所宗,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。〔甄权曰〕诸药中甘草为君,治七十二种乳石毒,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,调和众药有功,故有国老之号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。
二月、八月除日采根,曝干,十日成。
〔‘陶弘景’曰〕
河西上郡今不复通市。今出蜀汉中,悉从汶山诸夷中来。
赤皮断理,看之坚实者,是抱罕草,最佳。抱罕乃西羌地名。亦有火炙干者,理多虚疏。
又有如鲤鱼肠者,被刀破,不复好。青州间有而不如。又有紫甘草,细而实,乏时亦可用。
〔苏颂曰〕
今陕西、河东州郡皆有之。春生青苗,高一二尺,叶如槐叶,七月开紫花似柰冬,结实作角子如毕豆。根长者三四尺,粗细不定,皮赤色,上有横梁,梁下皆细根也。
采得去芦头及赤皮,阴干用。
今甘草有数种,以坚实断理者为佳。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,惟货汤家用之。
谨按《尔雅》云:蘦,大苦。郭璞:蘦似地黄。又诗唐风云,采苓采苓,首阳之巅,是也。蘦与苓通用。
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县,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,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,岂种类有不同者乎?〔李时珍曰〕
按沈括《笔谈》云:《本草注》,引《尔雅》蘦大苦之注为甘草者,非矣。郭璞之注,乃黄药也,其味极苦,故谓之大苦,非甘草也。
甘草枝叶悉如槐,高五六尺,但叶端微尖而糙涩,似有白毛,结角如相思角,作一本生,至熟时角拆,子扁如小豆,极坚,齿啮不破,今出河东西界。寇氏《衍义》亦取此说,而不言大苦非甘草也。以理度之,郭说形状殊不相类,沈说近之。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,谓之粉草。其轻虚细小者,皆不及之。刘绩《霏雪录》,言安南甘草大者如柱,土人以架屋,不识果然否也。
根
修治】〔雷斅曰〕凡使须去头尾尖处,其头尾吐人。每用切长三寸,擘作六七片,入瓷器中盛,用酒浸蒸,从巳至午,取出暴干剉细用。一法:每斤用酥七两涂炙,酥尽为度。又法:先炮令内外赤黄用。〔时珍曰〕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,至熟刮去赤皮,或用浆水炙熟,未有酥炙、酒蒸者。
大抵补中宜炙用,泻火宜生用。
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
〔寇宗奭曰〕生则微凉,味不佳;炙则温。〔王好古曰〕气薄味厚,升而浮,阳也。
入足太阴厥阴经。〔时珍曰〕通入手足十二经。
〔徐之才曰〕术、苦参、干漆为之使,恶远志,反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。
〔权曰〕忌猪肉。
〔时珍曰〕甘草与藻、戟、遂、芫四物相反,而胡洽居士治痰澼,以十枣汤加甘草、大黄,乃是痰在膈上,欲令通泄,以拔去病根也。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,消肿溃坚汤加海藻。丹溪朱震亨治劳瘵,莲心饮用芫花。
二方俱有甘草,皆本胡居士之意也。故‘陶弘景’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,乃不为害。
非妙达精微者,不知此理。
【主治】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气力,金疮■〈九重〉,解毒。久服轻身延年。《本经》??音时勇切,肿也。温中下气,烦满短气,伤脏咳嗽,止渴,通经脉,利血气,解百药毒,为九土之精,安和七十二种石,一千二百种草。《别录》。主腹中冷痛,治惊痫,除腹胀满,补益五脏,肾气内伤,令人阴不痿,主妇人血沥腰痛,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。甄权。安魂定魄,补五劳七伤,一切虚损,惊悸烦闷健忘,通九窍,利百脉,益精养气,壮筋骨。《大明》。生用泻火热,熟用散表寒,去咽痛,除邪热,缓正气,养阴血,补脾胃,润肺。李杲。吐肺痿之脓血,消五发之疮疽。好古。解小儿胎毒惊痫,降火止痛。时珍。
稍
【主治】生用治胸中积热,去茎中痛,加酒煮玄胡索、苦楝子尤妙。
元素。
头
【主治】生用能行足厥阴、阳明二经污浊之血,消胀导毒。震亨。
主痈肿,宜入吐药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震亨曰〕甘草味甘,大缓诸火,黄中通理,厚德载物之君子也。欲达下焦,须用梢子。〔杲曰〕甘草气薄味厚,可升可降,阴中阳也。阳不足者,补之以甘。甘温能除大热,故生用则气平,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;炙之则气温,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,除邪热,去咽痛,缓正气,养阴血。凡心火乘脾,腹中急痛,腹皮急缩者,宜倍用之。其性能缓急,而又协和诸药,使之不争。故热药得之缓其热,寒药得之缓其寒,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。〔好古曰〕五味之用,苦泄辛散,酸收咸软,甘上行而发,而《本草》言甘草下气何也?盖甘味主中,有升降浮沉,可上可下,可外可内,有和有缓,有补有泄,居中之道尽矣。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,恐其僭上也;调胃承气汤用甘草,恐其速下也,皆缓之之意。小柴胡汤有柴胡、黄芩之寒,人参、半夏之温,而用甘草者,则有调和之意。建中汤用甘草,以补中而缓脾急也;凤髓丹用甘草,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,乃甘补之意。
又曰:甘者令人中满,中满者勿食甘,甘缓而壅气,非中满所宜也。
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,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,能引诸药直至满所,甘味入脾,归其所喜,此升降浮沉之理也。《经》云,以甘补之,以甘泻之,以甘缓之,是矣。
〔时珍曰〕甘草外赤中黄,色兼坤离;味浓气薄,资全土德。协和群品,有元老之功;普治百邪,得王道之化。赞帝力而人不知,敛神功而己不与,可谓药中之良相也。
然中满、呕吐、酒客之病,不喜其甘;而大戟、芫花、甘遂、海藻,与之相反。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,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?〔颂曰〕按孙思邈《千金方》论云:甘草解百药毒,如汤沃雪。
有中乌头、巴豆毒,甘草入腹即定,验如反掌。
方称大豆解百药毒,予每试之不效,加入甘草为甘豆汤,其验乃奇也。
又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云: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,并是常用之物,畏人得其法,乃言三百头牛药,或言三百两银药。久与亲狎,乃得其详。凡饮食时,先取炙熟甘草一寸,嚼之咽汁,若中毒随即吐出。仍以炙甘草三两,生姜四两,水六升,煮二升,日三服。或用都淋藤、黄藤二物,酒煎温常服,则毒随大小溲出。
又常带甘草数寸,随身备急。
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,非毒物也。
三百头牛药,即土常山也。三百两银药,即马兜铃藤也。详见各条。
【附方】旧十五,新二十。
伤寒心悸脉结代者。
甘草二两,水三升,煮一半,服七合,日一服。《伤寒类要》。
伤寒咽痛少阴证。甘草汤主之。
用甘草二两蜜水炙,水二升,煮一升半,服五合,日二服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。
肺热喉痛有痰热者。
甘草炒二两,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,每服五钱,水一钟半,入阿胶半片,煎服。钱乙《直诀》。
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,头眩,小便数而不咳者,肺中冷也,甘草干姜汤温之。
甘草炙四两,干姜炮二两,水三升,煮一升五合,分服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。
肺痿久嗽涕唾多,骨节烦闷,寒热。
以甘草三两炙,捣为末。每日取小便三合,调甘草末一钱,服之。《广利方》。
小儿热嗽甘草二两,猪胆汁浸五宿,炙研末,蜜丸绿豆大,食后薄荷汤下十丸。名凉膈散。《圣惠方》。
初生解毒小儿初生,未可便与朱砂蜜。只以甘草一指节长,炙碎,以水二合,煮取一合,以绵染点儿口中,可为一蚬壳,当吐出胸中恶汁。此后待儿饥渴,更与之。令儿智慧无病,出痘稀少。《王璆选方》。
初生便闭甘草、枳壳煨各一钱,水半盏煎服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小儿撮口发噤。
用生甘草二钱半,水一盏,煎六分,温服,令吐痰涎,后以乳汁点儿口中。《金匮玉函》。
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,或肿羞明,或出血者,名慢肝风。
用甘草一截,以猪胆汁炙为末,每用米泔调少许灌之。《幼幼新书》。
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,夜夜服之。《危氏得效方》
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,水六合,煎二合,一岁儿一日服荆姚和众《至宝方》。
小儿羸瘦甘草三两,炙焦为末,蜜丸绿豆大。每温水下五丸,日二服。《金匮玉函》。
大人羸瘦甘草三两炙,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,顿服之,良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赤白痢下《崔宣州衍所传方》用甘草一尺,炙劈破,以淡浆水蘸三二度,又以慢火炙之,后用生姜去皮半两,二味以浆水一升半,煎取八合,服之立效。
《梅师方》用甘草一两炙,肉豆蔻七个煨剉,以水三升,煎一升,分服。
舌肿塞口不治杀人。
甘草煎浓汤,热漱频吐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太阴口疮甘草二寸,白矾一粟大,同嚼咽汁。《保命集》。
发背痈疽崔元亮《海上集验方》云:李北海言,此方乃神授,极奇秘。
用甘草三大两,生捣筛末,大麦面九两,和匀,取好酥少许入内,下沸水搜如饼状,方圆大于疮一分,热傅肿上,以绸片及故纸隔,令通风,冷则换之。已成者脓水自出,未成者肿便内消,仍当吃黄芪粥为妙。又一法:甘草一大两,水炙捣碎,水一大升浸之,器上横一小刀子,露一宿,平明以物搅令沫出,去沫服之,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。苏颂《图经》。
诸般痈疽甘草三两,微炙切,以酒一斗同浸瓶中,用黑铅一片溶成汁,投酒中取出,如此九度。令病者饮酒至醉,寝后即愈也。《经验方》。
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,能消肿遂毒,使毒不内攻,功效不可俱述。
用大横文粉草二斤捶碎,河水浸一宿,揉取浓汁,再以密绢过,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,以瓷罐收之。每服一、二匙,无灰酒或白汤下,曾服丹药者亦解之,或微利无妨,名国老膏。《外科精要方》。
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,井水煎服,能疏导下恶物。《直指方》。
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,新水煎服,仍令人咂之。《直指方》。
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,晒干为末,热酒服一、二钱,连进数服,痛热皆止。《外科精要方》。
痘疮烦渴粉甘草炙,栝楼根等分,水煎服之。
甘草能通血脉,发疮痘也。《直指方》。
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,初发如松子大,渐如莲子,数十日后,赤肿如桃李,成脓即破,破则难愈也。
用横文甘草一两,四寸截断,以溪涧长流水一碗,河水、井水不用,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,自早至午,令水尽为度,劈开视之,中心水润乃止。细剉,用无灰好酒二小碗,煎至一碗,温服,次日再服,便可保无虞。此药不能急消,过二十日,方得消荆兴化守康朝病已破,众医拱手,服此两剂即合口,乃韶州刘从周方也。李迅《痈疽方》。
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,频频涂之神效。《千金方》。
阴下湿痒甘草煎汤,日洗三五度。《古令录验》
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。次以黄连、黄檗、黄芩末,入轻粉、麻油调傅。《谈野翁方》。
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。《李楼奇方》
蛊毒药毒甘草节,以真麻油浸之,年久愈妙。每用嚼咽,或水煎服,神妙。
《直指方》。
小儿中蛊欲死者。
甘草半两,水一盏,煎五分服,当吐出。《金匮玉函》。
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,饮一二升,或煎酒服,取吐或下。
如渴,不可饮水,饮之即死。《千金方》。
饮馔中毒未审何物,卒急无药。
只煎甘草荠苨汤,入口便活。《金匮玉函方》
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,叶圆而光,有毒,误食令人狂乱,状若中风,或作吐。
以甘草煮汁服之,即解。《金匮玉函妙方》
黄耆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黄芪《纲目》戴糁《本经》戴椹《别录》,又名独椹。芰草《别录》,又名蜀脂。百本《别录》王孙《药性论》〔时珍曰〕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
今俗通作黄芪。或作蓍者非矣,蓍乃蓍龟之著,音尸。
王孙与牡蒙同名异物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黄耆生蜀郡山谷、白水、汉中二月、十月采,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第一出陇西洮阳,色黄白甜美,今亦难得。次用黑水宕昌者,色白肌理粗,新者亦甘而温补。又有蚕陵白水者,色理胜蜀中者而冷补。又有赤色者,可作膏贴。俗方多用,道家不须。
〔恭曰〕
今出原州及华原者最良,蜀汉不复采用。宜州、宁州者亦佳。
〔苏颂曰〕
今河东、陕西州郡多有之。根长二三尺以来。独茎,或作丛生,枝干去地二三寸。其叶扶疏作羊齿状,又如蒺藜苗。七月中开黄紫花。其实作荚子,长寸许。
八月中采根用。
其皮折之如绵,谓之绵黄耆。
然有数种,有白水耆、赤水耆、木耆,功用并同,而力不及白水耆。木耆短而理横。今人多以苜蓿根假作黄耆,折皮亦似绵,颇能乱真。但苜蓿根坚而脆,黄耆至柔韧,皮微黄褐色,肉中白色,此为异耳。
〔‘承’曰〕
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,故名绵黄耆,非谓其柔韧如绵也。
今《图经》所绘宪州者,地与绵上相邻也。
〔‘好古’曰〕
绵上即山西沁州,白水在陕西同州。
黄耆味甘,柔软如绵,能令人肥;苜蓿根,味苦而坚脆,俗呼为土黄耆,能令人瘦。用者宜审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
绵上,沁州乡名,今有巡检司,白水、赤水二乡,俱属陇西。
〔时珍曰〕
黄耆叶似槐叶而微尖小,又似蒺藜叶而微阔大,青白色。开黄紫花,大如槐花。结小尖角,长寸许。根长二三尺,以紧实如箭竿者为良。嫩苗亦可煠淘茹食。
其子收之,十月下种,如种菜法亦可。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勿用木耆草,真相似,只是生时叶短并根横也。
须去头上皱皮,蒸半日,擘细,于槐砧上剉用。〔时珍曰〕今人但捶扁,以蜜水涂炙数次,以熟为度。亦有以盐汤润透,器盛,于汤瓶蒸熟切用者。根
【气味】甘,微温,无毒。《本经》。白水者冷,补。《别录》。〔‘元素’曰〕味甘,气温,平。气薄味厚,可升可降,阴中阳也。
入手足太阴气分,又入手少阳、足少阴命门。
〔之才曰〕茯苓为之使,恶龟甲、白鲜皮。
头
【主治】痈疽久败疮,排脓止痛,大风癞疾,五痔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。《本经》。妇人子脏风邪气,逐五脏间恶血,补丈夫虚损,五劳羸瘦,止渴,腹痛泄痢,益气,利阴气。《别录》。主虚喘,肾衰耳聋,疗寒热,治发背,
内补。甄权。助气壮筋骨,长肉补血,破癥癖,瘰疬瘿赘,肠风血崩,带下赤白痢,产前后一切病,月候不匀,痰嗽,头风热毒赤目。《日华》。治虚劳自汗,补肺气,泻肺火心火,实皮毛,益胃气,去肌热及诸经之痛。元素。主太阴疟疾,阳维为病苦寒热,督脉为病逆气里急。好古。
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出陇西者温补,出白水者冷补。又有赤色者,可作膏,用消痈肿。〔藏器曰〕虚而客热,用白水黄耆;虚而客冷,用陇西黄耆。〔‘大明’曰〕黄耆药中补益,呼为羊肉。白水耆凉无毒,排脓治血,及烦闷热毒骨蒸劳。赤水耆凉无毒,治血退热毒,余功并同。木耆凉无毒,治烦排脓之力,微于黄耆,遇阙即倍用之。
〔‘元素’曰〕黄耆甘温纯阳,其用有五:补诸虚不足,一也;益元气,二也;壮脾胃,三也;去肌热,四也;排脓止痛,活血生血,内托阴疽,为疮家圣药,五也。又曰:补五脏诸虚,治脉弦自汗,泻阴火,去虚热,无汗则发之,有汗则止之。〔‘好古’曰〕黄耆治气虚盗汗,并自汗及肤痛,是皮表之药;
治咯血,柔脾胃,是中州之药;治伤寒尺脉不至,补肾脏元气,是里药,乃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也。
〔‘杲’曰〕《灵枢》云: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,肥腠理而司开阖。黄耆既补三焦,实卫气,与桂同功;特比桂甘平,不辛热为异耳。但桂则通血脉,能破血而实卫气,耆则益气也。又黄耆与人参、甘草三味,为除躁热肌热之圣药。脾胃一虚,肺气先绝。必用黄耆温分肉,益皮毛,实腠理,不令汗出,以益元气而补三焦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黄耆补元气,肥白而多汁者为宜;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,令人胸满,宜以三拗汤泻之。
〔宗奭曰〕防风、黄耆,世多相须而用。
唐‘许胤宗’初仕陈为‘新蔡王’外兵参军时,‘柳太后’病风不能言,脉沉而口噤。‘胤宗’曰:既不能下药,宜汤气蒸之,药入腠理,周时可瘥。乃造黄耆防风汤数斛,置于床下,气如烟雾,其夕便得语也。
〔‘杲’曰〕防风能制黄耆,黄耆得防风其功愈大,乃相畏而相使也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人之口通乎地,鼻通乎天。口以养阴,鼻以养阳。天主清,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;地主浊,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。‘柳太后’之病不言,若以有形之汤,缓不及事;今投以二物,汤气满室,则口鼻俱受。非智者通神,不可回生也。〔‘杲’曰〕小儿外物惊,宜用黄连安神丸镇心药。若脾胃寒湿,呕吐腹痛,泻痢青白,宜用益黄散药。
如脾胃伏火,劳役不足之证,及服巴豆之类,胃虚而成慢惊者,用益黄、理中之药,必伤人命。
当于心经中,以甘温补土之源,更于脾土中,以甘寒泻火,以酸凉补金,使金旺火衰,风木自平矣。今立黄耆汤泻火补金益土,为神治之法。
用炙黄耆二钱,人参一钱,炙甘草五分,白芍药五分,水一大盏,煎半盏,温服。
〔‘机’曰〕萧山‘魏直’著《博爱心鉴》三卷,言小儿痘疮,惟有顺、逆、险三证。顺者为吉,不用药。逆者为凶,不必用药。惟险乃悔吝之象,当以药转危为安,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。
此方原出‘东垣’,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。今借而治痘,以其内固营血,外护卫气,滋助阴阳,作为脓血,其证虽异,其理则同。
去白芍药,加生姜,改名曰保元汤。炙黄耆三钱,人参二钱,炙甘草一钱,生姜一片,水煎服之。
险证者,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,将长光泽,顶陷不起也,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,浆行色灰不荣也,浆定光润不消也,浆老湿润不敛也,结痂而胃弱内虚也,痂落而口渴不食也,痂后生痈肿也,痈肿溃而敛迟也。
凡有诸证,并宜此汤。或加芎藭,加官桂,加糯米以助之。
详见本书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人参补中,黄耆实表。凡内伤脾胃,发热恶寒,吐泄怠卧,胀满痞塞,神短脉微者,当以人参为君,黄耆为臣;若表虚自汗亡阳,溃疡痘疹阴疮者,当以黄耆为君,人参为臣,不可执一也。
【附方】旧五,新九。
小便不通绵黄耆二钱,水二盏,煎一盏,温服。小儿减半。《总微论》。
酒疸黄疾心下懊痛,足胫满,小便黄,饮酒发赤黑黄斑,由大醉当风,入水所致。
黄耆二两,木兰一两,为末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《肘后方》。
气虚白浊黄芪盐炒半两,茯苓一两,为末。每服一钱,白汤下。《经验良方》。
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,烦悸焦渴,面色萎黄,不能饮食,或先渴而后发疮疖,或先痈疽而后发渴,并宜常服此药,平补气血,安和脏腑,终身可免痈疽之疾。
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,一半生焙,一半以盐水润湿,饭上蒸三次,焙剉,粉甘草一两,一半生用,一半炙黄为末。每服二钱,白汤点服,早晨、日午各一服,亦可煎服,名黄芪六一汤。《外科精要》。
老人秘塞绵黄耆、陈皮去白各半两,为末。每服三钱,用大麻子一合,研烂,以水滤浆,煎至乳起,入白蜜一匙,再煎沸,调药空心服,甚者不过二服。
此药不冷不热,常服无秘塞之患,其效如神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肠风泻血黄耆、黄连等分,为末,面糊丸绿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饮下。孙用和《秘宝方》。
尿血沙淋痛不可忍。
黄耆、人参等分,为末。以大萝卜一个,切一指厚大,四五片,蜜二两,淹炙令尽,不令焦,点末食无时,以盐汤下。《永类方》。
吐血不止黄耆二钱半,紫背浮萍五钱,为末。每服一钱,姜蜜水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咳嗽脓血咽干,乃虚中有热,不可服凉药。
以好黄耆四两,甘草一两,为末。每服二钱,点汤服。《席延赏方》。
肺痈得吐黄耆二两,为末。每服二钱,水一中盏,煎至六分,温服,日三四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,赤肉突出,时常举发者。
黄耆二两,■〈草闾〉茹一两,醋浸一宿,以猪脂五合,微火上煎取二合,绞去滓,以封疮口上,日三度,其肉自消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胎动不安腹痛,下黄汁。
黄耆、川芎合一两,糯米一合,水一升,煎半升,分服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阴汗湿痒绵黄耆,酒炒为末,以熟猪心点吃妙。《赵真人济急方》。
痈疽内固黄耆、人参各一两,为末,入真龙脑一钱,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温水下,日三服。《本事方》。
茎叶
【主治】疗渴及筋挛,痈肿疽疮。《别录》。
人参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人薓音参。或省作蓡。黄参《吴普》血参《别录》人衔《本经》鬼盖《本经》神草《别录》土精《别录》地精《广雅》海腴皱面还丹《广雅》〔时珍曰〕人薓年深,浸渐长成者,根如人形,有神,故谓之人薓、神草。薓字从濅,亦浸渐之义。濅即浸字,后世因字文繁,遂以参星之字代之,从简便尔。然承误日久,亦不能变矣,惟张仲景《伤寒论》尚作濅字。《别录》一名人微,微乃濅字之讹也。其成有阶级,故曰人衔。其草背阳向阴,故曰鬼盖。其在五参,色黄属土,而补脾胃,生阴血,故有黄参、血参之名。得地之精灵,故有土精、地精之名。《广五行记》云:隋文帝时,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,求之不得。去宅一再里许,见人参枝叶异常,掘之入地五尺,得人参,一如人体,四肢毕备,呼声遂绝。观此,则土精之名,尤可证也。《礼斗威仪》云:下有人参,上有紫气。《春秋运斗枢》云:摇光星散而为人参。人君废山渎之利,则摇光不明,人参不生。观此,则神草之名,又可证矣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,二月、四月、八月上旬采根,竹刀刮暴干,无令见风。
根如人形者有神。
〔普曰〕
或生邯郸,三月生叶小锐,枝黑茎有毛,三月、九月采根,根有手足,面目如人者神。
〔弘景曰〕
上党在冀州西南,今来者形长而黄,状如防风,多润实而甘。俗乃重百济者,形细而坚白,气味薄于上党者。次用高丽者,高丽即是辽东,形大而虚软,不及百济,并不及上党者。其草一茎直上,四五叶相对生,花紫色。高丽人作人参赞云:三桠五叶,背阳向阴。欲来求我,椵树相寻。椵音贾,树似桐,甚大,阴广则多生,采作甚有法。今近山亦有,但作之不好。
〔恭曰〕
人参见用多是高丽百济者,潞州太行紫团山所出者,谓之紫团参。
〔保升曰〕
今沁州、辽州、泽州、箕州、平州、易州、檀州、幽州、妫州、并州并出人参,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。
〔珣曰〕
新罗国所贡者,有手足,状如人形,长尺余,以杉木夹定,红丝缠饰之。又沙州参,短小不堪用。
〔颂曰〕
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,又有河北榷场及闽中来者名新罗人参,俱不及上党者佳。
春生苗,多于深山背阴,近椵漆下湿润处。初生小者三四寸许,一桠五叶;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,未有花茎;至十年后生三桠;年深者生四桠,各五叶。中心生一茎。俗名百尺杵。三月、四月有花,细小如粟,蕊如丝,紫白色。秋后结子,或七八枚,如大豆,生青熟红,自落。根如人形者神。
泰山出者,叶干青,根白,殊别。江淮间出一种土人参,苗长一二尺,叶如匙而小,与桔梗相似,相对生,生五、七节。根亦如桔梗而柔,叶极甘美。秋生紫花,又带青色。
春秋采根,土人或用之。
相传欲试上党参,但使二人同走,一含人参,一空口,度走三五里许,其含人参者必大喘,含者气息自如,其人参乃真也。
〔宗奭曰〕
上党者根颇纤长,根下垂,有及一尺余者,或十歧者,其价与银等,稍为难得。土人得一窠,则置板上,以新彩绒饰之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
紫团参,紫大稍扁。百济参,白坚且圆,名白条参,俗名羊角参。辽东参,黄润纤长有须,俗名黄参,独胜。高丽参,近紫体虚。新罗参,亚黄味保肖人形者神,其类鸡腿者力洪。
〔时珍曰〕
上党,今潞州也。民以人参为地方害,不复采龋今所用者皆是辽参。
其高丽、百济、新罗三国,今皆属于朝鲜矣。其参犹来中国互市。
亦可收子,于十月下种,如种菜法。
秋冬采者坚实,春夏采者虚软,非地产有虚实也。
辽参连皮者黄润色如防风,去皮者坚白如粉,伪者皆以沙参、荠苨、桔梗采根造作乱之。沙参体虚无心而味淡,荠苨体虚无心,桔梗体坚有心而味苦。人参体实有心而味甘,微带苦,自有余味,俗名金井玉阑也。其似人形者,谓之孩儿参,尤多赝伪。
宋·苏颂《图经本草》所绘潞州者,三桠五叶,真人参也。其滁州者,乃沙参之苗叶。沁州、兖州者,皆荠苨之苗叶。其所云江淮土人参者,亦荠苨也。并失之详审。今潞州者尚不可得,则他处者尤不足信矣。近又有薄夫以人参先浸取汁自啜,乃晒干复售,谓之汤参,全不任用,不可不察。
考月池翁讳言闻,字子郁,衔太医吏目。尝著《人参传》上下卷甚详,不能备录,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。
【修治】〔弘景曰〕人参易蛀虫,唯纳新器中密封,可经年不坏。
〔炳曰〕人参频见风日则易蛀。惟用盛过麻油瓦罐,泡净焙干,入华阴细辛与参相间收之,密封,可留经年。
一法:用淋过灶灰晒干罐收亦可。
〔李言闻曰〕人参生时背阳,故不喜见风日,凡生用宜■〈口父〉咀,熟用宜隔纸焙之,或醇酒润透■〈口父〉咀焙熟用,并忌铁器。
根
【气味】甘,微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微温。〔普曰〕神农:小寒。桐君、雷公:苦。黄帝、岐伯:甘,无毒。〔元素曰〕性温,味甘、微苦,气味俱薄,浮而升,阳中之阳也。又曰:阳中微阴。
〔之才曰〕茯苓、马蔺为之使,恶溲疏、卤碱,反藜芦。一云:畏五灵脂,恶皂荚、黑豆,动紫石英。
〔元素曰〕人参得升麻引用,补上焦之元气,泻肺中之火;得茯苓引用,补下焦之元气,泻肾中之火。得麦门冬则生脉,得干姜则补气。〔杲曰〕得黄耆、甘草,乃甘温除大热,泻阴火,补元气,又为疮家圣药。
〔震亨曰〕人参入手太阴。
与藜芦相反,服参一两,入藜芦一钱,其功尽废也。
〔言闻曰〕东垣李氏理脾胃,泻阴火,交泰丸内用人参、皂荚,是恶而不恶也。古方疗月闭四物汤加人参、五灵脂,是畏而不畏也。又疗痰在胸膈,以人参、藜芦同用而取涌越,是激其怒性也。此皆精微妙奥,非达权衡者不能知。
【主治】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开心益智。
久服轻身延年。《本经》。疗肠胃中冷,心腹鼓痛,胸胁逆满,霍乱吐逆,调中,止消渴,通血脉,破坚积,令人不忘。《别录》。主五劳七伤,虚损痰弱,止呕哕,补五脏六腑,保中守神。消胸中痰,治肺痿及痫疾,冷气逆上,伤寒不下食,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。甄权。止烦躁,变酸水。李珣。消食开胃,调中治气,杀金石药毒。《大明》。治肺胃阳不足,肺气虚促,短气少气,补中缓中,泻心肺脾胃中火邪,止渴生津液。元素。治男妇一切虚证,发热自汗,眩晕头痛,反胃吐食,痎疟,滑泻久痢,小便频数淋沥,劳倦内伤,中风中暑,痿痹,吐血嗽血下血,血淋血崩,胎前产后诸病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弘景曰〕人参为药切要,与甘草同功。〔‘杲’曰〕人参甘温,能补肺中元气,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,精自生而形自盛,肺主诸气故也。张仲景云,病人汗后身热亡血脉沉迟者,下痢身凉脉微血虚者,并加人参。古人血脱者益气,盖血不自生,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,阳生则阴长,血乃旺也。若单用补血药,血无由而生矣。《素问》言:无阳则阴无以生,无阴则阳无以化。故补气须用人参,血虚者亦须用之。
《本草十剂》云:补可去弱,人参、羊肉之属是也。盖人参补气,羊肉补形,形气者,有无之象也。
〔好古曰〕洁古老人言,以沙参代人参,取其味甘也。然人参补五脏之阳,沙参补五脏之阴,安得无异?虽云补五脏,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引之。
〔言闻曰〕人参生用气凉,熟用气温;味甘补阳,苦补阴。
气主生物,本乎天;味主成物,本乎地。气味生成,阴阳之造化也。凉者,高秋清肃之气,天之阴也,其性降;温者,阳春生发之气,天之阳也,其性升。甘者,湿土化成之味,地之阳也,其性浮;微苦者,火土相生之味,地之阴也,其性沉。人参气味俱保气之薄者,生降熟升;味之薄者,生升熟降。如土虚火旺之病,则宜生参,凉薄之气,以泻火而补土,是纯用其气;脾虚肺怯之病,则宜熟参,甘温之味,以补土而生金,是纯用其味也。
东垣以相火乘脾,身热而烦,气高而喘,头痛而渴,脉洪而大者,用黄檗佐人参。孙真人治夏月热伤元气,人汗大泄,欲成痿厥,用生脉散,以泻热火而救金水。君以人参之甘寒,泻火而补元气;臣以麦门冬之苦甘寒,清金而滋水源,佐以五味子之酸温,生肾精而收耗气。此皆补天元之真气,非补热火也。白飞霞云:人参炼膏服,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。凡病后气虚及肺虚嗽者,并宜之。若气虚有火者,合天门冬膏对服之。
【正误】〔敩曰〕夏月少使人参,发心痃之患。〔好古曰〕人参甘温,补肺之阳,泄肺之阴。肺受寒邪,宜此补之。肺受火邪,则反伤肺,宜以沙参代之。〔王纶曰〕凡酒色过度,损伤肺肾真阴,阴虚火动,劳嗽吐血咳血等证,勿用之。盖人参入手太阴能补火,故肺受火邪者忌之。若误服参、耆甘温之剂,则病日增;服之过多,则死不可治。盖甘温助气,气属阳,阳旺则阴愈消;惟宜苦甘寒之药,生血降火。世人不识,往往服参、耆为补而死者多矣。〔言闻曰〕孙真人云:夏月服生脉散、肾沥汤三剂,则百病不生。李东垣亦言生脉散、清暑益气汤,乃三伏泻火益金之圣药,而雷斅反谓发心痃之患非矣。痃乃脐旁积气,非心病也。人参能养正破坚积,岂有发痃之理。观张仲景治腹中寒气上冲,有头足,上下痛不可触近,呕不能食者,用大建中汤,可知矣。又海藏王好古言人参补阳泄阴,肺寒宜用,肺热不宜用。节斋王纶因而和之,谓参、耆能补肺火,阴虚火动失血诸病,多服必死。二家之说皆偏矣。夫人参能补元阳,生阴血,而泻阴火,东垣李氏之说也明矣。仲景张氏言亡血血虚者,并加人参;又言肺寒者去人参加干姜,无令气壅。丹溪朱氏亦言虚火可补,参、耆之属;实火可泻,芩、连之属。二家不察三氏之精微,而谓人参补火,谬哉。夫火与元气不两立,元气胜则邪火退。人参既补元气而又补邪火,是反复之小人矣,何以与甘草、苓、术谓之四君子耶。虽然,三家之言不可尽废也。惟其语有滞,故守之者泥而执一,遂视人参加蛇蝎,则不可也。凡人面白面黄青黧悴者,皆脾肺肾气不足,可用也;面赤面黑者,气壮神强,不可用也。脉之浮而芤濡虚大迟缓无力,沉而迟涩弱细结代无力者,皆虚而不足,可用也;若弦长紧实滑数有力者,皆火郁内实,不可用也。洁古谓喘嗽勿用者,痰实气壅之喘也;若肾虚气短喘促者,必用也。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者,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;若自汗恶寒而咳者,必用也。
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,乃火郁于内宜发不宜补也;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,必用也。丹溪言诸痛不可骤用者,乃邪气方锐,宜散不宜补也;若里虚吐利及久病胃弱虚痛喜按者,必用也。节斋谓阴虚火旺勿用者,乃血虚火亢能食,脉弦而数,凉之则伤胃,温之则伤肺,不受补者也;若自汗气短肢寒脉虚者,必用也。如此详审,则人参之可用不可用,思过半矣。〔机曰〕节斋王纶之说,本于海藏王好古,但纶又过于矫激。丹溪言虚火可补,须用参、芪。又云阴虚潮热,喘嗽吐血,盗汗等证,四物加人参、黄檗、知母。又云好色之人,肺肾受伤,咳嗽不愈,琼玉膏主之。又云肺肾虚极者,独参膏主之。是知阴虚劳瘵之证,未尝不用人参也。节斋,私淑丹溪者也,而乃相反如此。斯言一出,印定后人眼目。凡遇前证,不问病之宜用不宜,辄举以借口。致使良工掣肘,惟求免夫病家之怨。病家亦以此说横之胸中,甘受苦寒,虽至上呕下泄,去死不远,亦不悟也。古今治劳莫过于葛可久,其独参汤、保真汤,何尝废人参而不用耶?节斋之说,诚未之深思也。〔杨起曰〕人参功载本草,人所共知。近因病者吝财薄医,医复算本惜费,不肯用参疗病,以致轻者至重,重者至危。然有肺寒、肺热、中满、血虚四证,只宜散寒、消热、消胀、补营,不用人参,其说近是;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,护持元气,力助群药,其功更捷。若曰气无补法,则谬矣。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,肺热以清肺汤,中满以分消汤,血虚以养营汤,皆有人参在焉。所谓邪之所辏,其气必虚。又曰养正邪自除,阳旺则生阴血,贵在配合得宜尔。庸医每谓人参不可轻用,诚哉庸也。好生君子,不可轻命薄医,医亦不可计利不用。书此奉勉,幸勿曰迂。
【附方】旧九,新六十。
人参膏用人参十两细切,以活水二十盏浸透,入银石器内,桑柴火缓缓煎取十盏,滤汁,再以水十盏,煎取五盏,与前汁合煎成膏,瓶收,随病作汤使。
丹溪云:多欲之人,肾气衰惫,咳嗽不止,用生姜、橘皮煎汤化膏服之。
浦江郑兄,五月患痢,又犯房室,忽发昏运,不知人事,手撒目暗,自汗如雨,喉中痰鸣如曳锯声,小便遗失,脉大无伦,此阴亏阳绝之证也。予令急煎大料人参膏,仍与灸气海十八壮,右手能动,再三壮,唇口微动,遂与膏服一盏,半夜后服三盏,眼能动,尽三斤,方能言而索粥,尽五斤而痢止,至十斤而全安,若作风治则误矣。一人背疽,服内托十宣药已多,脓出作呕,发热,六脉沉数有力,此溃疡所忌也。遂与大料人参膏,入竹沥饮之,参尽一十六斤,竹伐百余竿而安。后经旬余,值大风拔木,疮起有脓,中有红线一道,过肩胛,抵右肋。予曰:急作参膏,以芎、归、橘皮作汤,入竹沥、姜汁饮之。尽三斤而疮溃,调理乃安。若痈疽溃后,气血俱虚,呕逆不食,变证不一者,以参、耆、归、术等分,煎膏服之,最妙。
治中汤〔颂曰〕张仲景治胸痹,心中痞坚,留气结胸,胸满,胁下逆气抢心,治中汤主之。
即理中汤,人参、术、干姜、甘草各三两,四味以水八升,煮三升,每服一升,日三服,随证加减。
此方自晋宋以后至唐名医,治心腹病者,无不用之,或作汤,或蜜丸,或为散,皆有奇效。胡洽居土治霍乱,谓之温中汤。《陶隐居百一方》云:霍乱余药乃或难求,而治中方、四顺汤、厚朴汤不可暂缺,常须预合自随也。唐石泉公王方庆云:数方不惟霍乱可医,诸病皆疗也。四顺汤,用人参、甘草、干姜、附子炮各二两,水六升,煎二升半,分四服。
四君子汤治脾胃气虚,不思饮食,诸病气虚者,以此为主。
人参一钱,白术二钱,白茯苓一钱,炙甘草五分,姜三片,枣一枚,水二钟,煎一钟,食前温服,随证加减。《和济局方》。
开胃化痰不思饮食,不拘大人小儿。
人参焙二两,半夏姜汁浸焙五钱,为末,飞罗面作糊,丸绿豆大。食后姜汤下三五十丸,日三服。
《圣惠方》:加陈橘皮五钱。《经验方》。
胃寒气满不能传化,易饥不能食。
人参末二钱,生附子末半钱,生姜二钱,水七合,煎二合,鸡子清一枚,打转空心服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脾胃虚弱不思饮食。
生姜半斤取汁,白蜜十两,人参末四两,银锅煎成膏,每米饮调服一匙。《普济方》。
胃虚恶心或呕吐有痰。
人参一两,水二盏,煎一盏,入竹沥一杯,姜汁三匙,食远温服,以知为度,老人尤宜。《简便方》。
胃寒呕恶不能腐熟水谷,食即呕吐。
人参、丁香、藿香各二钱半,橘皮五钱,生姜三片,水二盏,煎一盏,温服。《拔萃方》。
反胃呕吐饮食入口即吐,困弱无力,垂死者。
上党人参三大两拍破,水一大升,煮取四合,热服,日再。兼以人参汁,入粟米、鸡子白、薤白,煮粥与啖。
李直方司勋,于汉南患此,两月余,诸方不瘥。遂与此方,当时便定。
后十余日,遂入京师。绛每与名医论此药,难可为俦也。《李绛兵部手集》。
食入即吐人参半夏汤:用人参一两,半夏一两五钱,生姜十片,水一斗,以杓扬二百四十遍,取三升,入白蜜三合,煮一升半,分服。张仲景《金匮》方。
霍乱呕恶人参二两,水一盏半,煎汁一盏,入鸡子白一枚,再煎温服。
一加丁香。《卫生家宝方》。
霍乱烦闷人参五钱,桂心半钱,水二盏,煎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霍乱吐泻烦躁不止。
人参二两,橘皮三两,生姜一两,水六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妊娠吐水酸心腹痛,不能饮食。
人参、干姜炮等分,为末,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汤下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阳虚气喘自汗盗汗,气短头运。
人参五钱,熟附子一两,分作四帖。每帖以生姜十片,流水二盏,煎一盏,食远温服。《济生方》。
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。
人参末,汤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效。《肘后方》。
产后发喘乃血入肺窍,危症也。
人参末一两,苏木二两,水二碗,煮汁一碗,调参末服,神效。《圣惠方》。
产后血运人参一两,紫苏半两,以童尿、酒、水三合,煎服。《医方摘要》。
产后不语人参、石菖蒲、石莲肉等分,每服五钱,水煎服。
《妇人良方》。
产后诸虚发热自汗。
人参、当归等分,为末,用猪腰子一个,去膜切小片,以水三升,糯米半合,葱白二茎,煮米熟,取汁一盏,入药煎至八分,食前温服。《永类方》。
产后秘塞出血多。
以人参、麻子仁、枳壳麸炒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饮下。《济生方》。
横生倒产人参末、乳香末各一钱,丹砂末五分,研匀,鸡子白一枚,入生姜自然汁三匙,搅匀,冷服,即母子俱安,神效,此施汉卿方也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开心益智人参末一两,炼成豮猪肥肪十两,以淳酒和匀。
每服一杯,日再服。服至百日,耳目聪明,骨髓充盈,肌肤润泽,日记千言,兼去风热痰病。《千金方》。
闻雷即昏一小儿七岁,闻雷即昏倒,不知人事,此气怯也。以人参、当归、麦门冬各二两,五味子五钱,水一斗,煎汁五升,再以水五升,煎滓取汁二升,合煎成膏。每服三匙,白汤化下。服尽一斤,自后闻雷自若矣。杨起《简便方》。
忽喘闷绝方见大黄下。
离魂异疾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,一样无别,但不语。盖人卧则魂归于肝,此由肝虚邪袭,魂不归舍,病名曰离魂。
用人参、龙齿、赤茯苓各一钱,水一盏,煎半盏,调飞过朱砂末一钱,睡时服。一夜一服,三夜后,真者气爽,假者即化矣。夏子益《怪证奇疾方》。
怔忡自汗心气不足也。
人参半两,当归半两,用豮猪腰子二个,以水二碗,煮至一碗半,取腰子细切,人参、归同煎至八分,空心吃腰子,以汁送下。其滓焙干为末,以山药末作糊,丸绿豆大,每服五十丸,食远枣汤下,不过两服即愈。此昆山神济大师方也。
一加乳香二钱。王璆《百一选方》。
心下结气凡心下硬,按之则无,常觉膨满,多食则吐,气引前后,噫呃不除,由思虑过多,气不以时而行则结滞,谓之结气。
人参一两,橘皮去白四两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,每米饮下五六十丸。《圣惠方》。
房后困倦人参七钱,陈皮一钱,水一盏半,煎八分,食前温服,日再服,千金不传。赵永庵方。
虚劳发热愚鲁汤:用上党人参、银州柴胡各三钱,大枣一枚,生姜三片,水一钟半,煎七分,食远温服,日再服,以愈为度。《奇效良方》。
肺热声哑人参二两,诃子一两,为末噙咽。丹溪《摘玄》。
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,鹿角胶炙研一两。每服三钱,用薄荷、豉汤一盏,葱少许,入铫子煎一二沸,倾入盏内。遇咳时,温呷三五口甚佳。《食疗本草》。
止嗽化痰人参末一两,明矾二两,以酽醋二升,熬矾成膏,人参末炼蜜和收。每以豌豆大一丸,放舌下,其嗽即止,痰自消。《简便方》。
小儿喘咳发热自汗吐红,脉虚无力者。
人参、天花粉等分,每服半钱,蜜水调下,以瘥为度。《经验方》。
喘咳嗽血咳喘上气,喘急,嗽血吐血,脉无力者。
人参末每服三钱,鸡子清调之,五更初服便睡,去枕仰卧,只一服愈。年深者,再服。咯血者,服尽一两甚好。
一方以乌鸡子水磨千遍,自然化作水,调药尤妙。
忌醋咸腥酱,面鲊醉饱。将息乃佳。沈存中《灵苑方》。
咳嗽吐血人参、黄耆、飞罗面各一两,百合五钱,为末,水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茅根汤下。
《朱氏集验方》用人参、乳香、辰砂等分,为末,乌梅肉和丸弹子大。每白汤化下一丸,日一服。
虚劳吐血甚者,先以十灰散止之,其人必困倦,法当补阳生阴,独参汤主之。
好人参一两,肥枣五枚,水二钟,煎一钟服,熟睡一觉,即减五六,继服调理药。葛可久《十药神书》。
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,酒色内伤,气血妄行,口鼻俱出,心肺脉破,血如涌泉,须臾不救。
用人参焙,侧柏中蒸焙,荆芥穗烧存性,各五钱,为末。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,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,少倾再啜,一服立止。华陀《中藏经》。
衄血不止人参、柳枝(寒食采者),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钱,东流水服,日三服。无柳枝,用莲子心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齿缝出血人参、赤茯苓、麦门冬各二钱,水一钟,煎七分,食前温服,日再。
苏东坡得此,自谓神奇。后生小子多患此病,予累试之,累如所言。《谈野翁试效方》。
阴虚尿血人参焙,黄耆盐水炙,等分,为末。用红皮大萝卜一枚,切作四片,以蜜二两,将萝卜逐片蘸炙,令干再炙,勿令焦,以蜜尽为度。每用一片,蘸药食之,仍以盐汤送下,以瘥为度。《三因方》。
沙淋石淋方同上。
消渴引饮人参为末,鸡子清调服一钱,日三四服。
《集验》用人参、栝楼根等分,生研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食前麦门冬汤下。日二服,以愈为度,名玉壶丸。忌酒面炙煿。郑氏家传消渴方:人参一两,粉草二两,以雄猪胆汁浸炙,脑子半钱,为末,蜜丸芡子大。每嚼一丸,冷水下。
《圣济总录》用人参一两,葛粉二两,为末。发时以
火寻】猪汤一升,入药三钱,蜜二两,慢火熬至三合,状如黑饧,以瓶收之,每夜以一匙含咽,不过三服取效也。
虚疟寒热人参二钱二分,雄黄五钱,为末,端午日用粽尖捣丸梧子大。发日侵晨,井华水吞下七丸,发前再服,忌诸般热物,立效。一方:加神曲等分。《丹溪纂要》。
冷痢厥逆六脉沉细。
人参、大附子各一两半。每服半两,生姜十片,丁香十五粒,粳米一撮,水二盏,煎七分,空心温服。《经验方》。
下痢禁口人参、莲肉各三钱,以井华水二盏,煎一盏,细细呷之。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。《经验良方》。
老人虚痢不止,不能饮食。
上党人参一两,鹿角去皮炒研五钱,为末。每服方寸匕,米汤调下,日三服。《十便良方》。
伤寒坏证凡伤寒时疫,不问阴阳,老幼妊妇,误服药饵,因重垂死,脉沉伏,不省人事,七日以后,皆可服之,百不失一,此名夺命散,又名复脉汤。
人参一两,水二钟,紧火煎一钟,以井水浸冷服之,少顷鼻梁有汗出,脉复立瘥。
苏韬光侍郎云:用此救数十人。
予作清流宰,县
人卒】申屠行辅之子妇患时疫三十余日,已成坏病,令服此药而安。王璆《百一选方》。
伤寒厥逆身有微热,烦躁,六脉沉细微弱,此阴极发躁也。
无忧散:用人参半两,水一钟,煎七分,调牛胆南星末二钱,热服立苏。《三因方》。
夹阴伤寒先因欲事,后感寒邪,阳衰阴盛,六脉沉伏,小腹绞痛,四肢逆冷,呕吐清水,不假此药,无以回阳。
人参、干姜炮各一两,生附子一枚,破作八片,水四升半,煎一升,顿服,脉出身温即愈。吴绶《伤寒蕴要》。
筋骨风痛人参四两,酒浸三日,晒干,土茯苓一斤,山慈姑一两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食前米汤下。《经验方》。
小儿风痫瘛疭。
用人参、蛤粉、辰砂等分,为末,以豭猪心血和丸绿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金银汤下,一日二服,大有神效。《卫生宝鉴》。
脾虚慢惊黄耆汤,见黄耆发明下。
痘疹险证保元汤,见黄耆发明下。
惊后瞳斜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。
人参、阿胶糯米炒成珠,各一钱,水一盏,煎七分,温服,日再服,愈乃止,效。《直指方》。
小儿脾风多困。
人参、冬瓜仁各半两,南星一两,浆水煮过,为末。每用一钱,水半盏,煎二三分,温服。《本事方》。
酒毒目盲一人形实,好饮热酒,忽病目盲而脉涩,此热酒所伤,胃气污浊,血死其中而然。
以苏木煎汤,调人参末一钱服,次日鼻及两掌皆紫黑,此滞血行矣。再以四物汤,加苏木、桃仁、红花、陈皮,调人参末服,数日而愈。《丹溪纂要》。
酒毒生疽一妇嗜酒,胸生一疽,脉紧而涩。
用酒炒人参,酒炒大黄,等分为末,姜汤服一钱,得睡汗出而愈,效。《丹溪医案》。
狗咬风伤肿痛。
人参置桑柴炭上烧存性,以碗覆定,少顷为末,掺之立瘥。
《经验方》。
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。《医学集成》。
蜂虿螫伤人参末傅之。《证治要诀》。
胁破肠出急以油抹入,煎人参、枸杞汁淋之,内吃羊肾粥,十日愈。《危氏得效方》。
气奔怪疾方见虎杖。
芦
【气味】苦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吐虚劳痰饮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吴绶曰〕人弱者,以人参芦代瓜蒂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人参入手太阴,补阳中之阴,芦则反能泻太阴之阳。亦如麻黄,苗能发汗,根则止汗。谷属金而糠之性热,麦属阳而麸之性凉。先儒谓物物具一太极,学者可不触类而长之乎。
一女子性躁味厚,暑月因怒而病呃,每作则举身跳动,昏冒不知人。其形气俱实,乃痰因怒郁,气不得降,非吐不可。遂以人参芦半两,逆流水一盏半,煎一大碗饮之,大吐顽痰数碗,大汗昏睡一日而安。
又一人作劳发疟,服疟药变为热病,舌短痰嗽,六脉洪数而滑,此痰蓄胸中,非吐不愈。以参芦汤加竹沥二服,涌出胶痰三块,次与人参、黄耆、当归煎服,半月乃安。
沙参《本经》上品并入《别录》有名未用部羊乳。
【释名】白参《吴普》知母《别录》羊乳《别录》羊婆奶《纲目》铃儿草《别录》虎须《别录》苦心《别录》:又名文希,一名识美,一名志取。〔弘景曰〕此与人参、玄参、丹参、苦参、是为五参,其形不尽相类,而主疗颇同,故皆有参名。又有紫参,乃牡蒙也。〔时珍曰〕沙参白色,宜于沙地,故名。其根多白汁,俚人呼为羊婆奶,《别录》有名未用羊乳,即此也。此物无心味淡,而《别录》一名苦心,又与知母同名,不知所谓也。铃儿草,象花形也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又曰:羊乳一名地黄,三月采,立夏后母死。
〔恭曰〕
出华山者为善。
〔‘普’曰〕
二月生苗,如葵,叶青色,根白,实如芥,根大如芜菁,三月采。
〔弘景曰〕
今出近道,丛生,叶似枸杞,根白实者佳。
〔保升曰〕
出华山者为善。
〔苏颂曰〕
其根若葵根、其花白色。
〔颂曰〕
〔颂曰〕今淄、齐、潞、随、江、淮、荆、湖州郡皆有之。
苗长一、二尺以来,丛生崖壁间,叶似枸杞而有叉丫,七月开紫花,根如葵根,大如指许,赤黄色,中正白实者佳,二月、八月采根。
南土生者叶有细有大,花白,瓣上仍有白粘,此为小异。
〔藏器曰〕
羊乳根如荠苨而圆,大小如拳,上有角节,折之有白汁,人取根当荠苨。苗作蔓,折之有白汁。
〔时珍曰〕
沙参处处山原有之。二月生苗,叶如初生小葵叶,而团扁不光。
八九月抽茎,高一二尺。茎上之叶,则尖长如枸杞叶,而小有细齿。秋月叶间开小紫花,长二三分,状如铃铎,五出,白蕊,亦有白花者。并结实,大如冬青实,中有细子。霜后苗枯。
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,大一虎口,黄土地者则短而校根茎皆有白汁。
八九月采者,白而实;春月采者,微黄而虚。
小人亦往往絷蒸压实以乱人参,但体轻松,味淡而短耳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羊乳,温,无毒。〔普曰〕沙参,岐伯:咸。神农、黄帝、扁鹊:无毒。〔李当之〕大寒。〔好古曰〕甘、微苦。
〔之才曰〕恶防已,反藜芦。
【主治】血结惊气,除寒热,补中,益肺气。《本经》。疗胸痹,心腹痛,结热邪气头痛,皮间邪热,安五脏。久服利人。又云:羊乳主头肿痛,益气,长肌肉。《别录》。去皮肌浮风,疝气下坠,治常欲眠,养肝气,宣五脏风气。甄权。补虚,止惊烦,益心肺,并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,排脓,消肿毒。《大明》。清肺火,治久咳肺痿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元素曰〕肺寒者,用人参;肺热者,用沙参代之,取其味甘也。
〔好古曰〕沙参味甘微苦,厥阴本经之药,又为脾经气分药。
微苦补阴,甘则补阳,故洁古取沙参代人参。盖人参性温,补五脏之阳;沙参性寒,补五脏之阴。虽云补五脏,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,使随所引而相辅之可也。
〔时珍曰〕人参甘苦温,其体重实,专补脾胃元气,因而益肺与肾,故内伤元气者宜之。沙参甘淡而寒,其体轻虚,专补肺气,因而益脾与肾,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。一补阳而生阴,一补阴而制阳,不可不辨之也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二。
肺热咳嗽沙参半两,水煎服之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卒得疝气小腹及阴中相引痛如绞,自汗出,欲死者。
沙参捣筛为末,酒服方寸匕,立瘥。《肘后方》。
妇人白带多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所致。
沙参为末,每服二钱,米饮调下。《证治要诀》。
荠苨音齐尼,并上声。
《别录》中品并入《图经》杏参。
【释名】杏参《图经》杏叶沙参《救荒》菧苨菧音底。《尔雅》甜桔梗《纲目》白面根《救荒》苗名隐忍〔时珍曰〕荠苨多汁,有济■〈草泥〉之状,故以名之。济■〈草泥〉,浓露也。其根如沙参而叶而杏,故河南人呼为杏叶沙参。苏颂《图经》杏参,即此也。
俗谓之甜桔梗。《尔雅》云:■〈草泥〉,菧苨也。郭璞云:即荠苨也。隐忍,说见下文。
【集解】〔弘景曰〕
荠苨根茎都似人参,而叶小异,根味甜绝,能杀毒。以其与毒药共处,毒皆自然歇,不正入方家用也。
又曰:‘魏文帝’言荠苨乱人参,即此也。
荠苨叶甚似桔梗,但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,又不如人参相对耳。
〔恭曰〕
人参苗似五加而阔短,茎圆有三四桠,桠头有五叶,陶引荠苨乱人参,误矣。且荠苨、桔梗又有叶差互者,亦有叶三四对者,皆一茎直上,叶既相乱,惟以根有心为别尔。
〔颂曰〕
〔颂曰〕今川蜀、江浙皆有之。春生苗茎,都似人参,而叶小异,根似桔梗,但无心为异。润州、陕州尤多,人家收以为果,或作脯啖,味甚甘美,兼可寄远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〔‘承’曰〕
今人多以蒸过压扁乱人参,但味淡尔。
〔宗奭曰〕
‘陶’以根言,故云荠苨乱人参;‘苏’以苗言,故以‘陶’为误矣。
〔‘机’曰〕
荠苨苗茎与桔梗相似,其根与人参相乱。今言苗茎都似人参,近于误也。当以人参、荠苨、桔梗三注参看自明矣。
〔时珍曰〕
荠苨苗似桔梗,根似沙参,故奸商往往以沙参、荠苨通乱人参。
‘苏颂’《图经》所谓杏参,‘周定王’《救荒本草》所谓杏叶沙参,皆此荠苨也。
《图经》云:杏参生淄州田野,根如小菜根。
土人五月采苗叶,治咳嗽上气。
《救荒本草》云:杏叶沙参,一名白面根,苗高一二尺,茎色清白。叶似杏叶而小,微尖而背白,边有叉牙。杪间开五瓣白碗子花。根形如野胡萝卜,颇肥,皮色灰黝,中间白色。味甜微寒。亦有开碧花者。
嫩苗煠熟水淘,油盐拌食。根换水煮,亦可食,人以蜜煎充果。
又‘陶弘景’注桔梗,言其叶名隐忍,可煮食之,治蛊毒。
谨按《尔雅》云:蒡,隐忍也。‘郭璞’注云:似苏,有毛。江东人藏以为葅,亦可瀹食。葛洪《肘后方》云:隐忍草,苗似桔梗,人皆食之。捣汁饮,治蛊毒。据此则隐忍非桔梗,乃荠苨苗也。荠苨苗甘可食,桔梗苗苦不可食,尤为可证。《神农本经》无荠苨,止有桔梗一名荠苨,至《别录》始出荠苨。盖荠苨、桔梗乃一类,有甜、苦二种,则其苗亦可呼为隐忍也。
根
【气味】甘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解百药毒。《别录》。杀蛊毒,治蛇虫咬,热狂温疾,■〈四音〉毒箭。《大明》。利肺气,和中明目止痛,蒸切作羹粥食,或作齑菹食。‘昝殷’。食之,压丹石发动。‘孟诜’。主咳嗽消渴强中,疮毒丁肿,辟沙虱短狐毒。‘时珍’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荠苨寒而利肺,甘而解毒,乃良品也,而世不知用,惜哉。
按‘葛洪’《肘后方》云:一药而兼解众毒者,惟荠苨汁浓饮二升,或煮嚼之,亦可作散服。此药在诸药中,毒皆自解也。
又张鷟《朝野佥载》云:各医言虎中药箭,食清泥而解;野猪中药箭,豗荠苨而食。物犹知解毒,何况人乎?又孙思邈《千金方》,治强中为病,茎长兴盛,不交精出,消渴之后,发为痈疽,有荠苨丸、猪肾荠苨汤方,此皆本草所未及者。然亦取其解热解毒之功尔,无他义。
【附方】旧四,新三。
强中消渴猪肾荠苨汤,治强中之病,茎长兴盛,不交精液自出,消渴之后,即发痈疽。皆由恣意色欲,或饵金石所致,宜此以制肾中热也。
用猪肾一具,荠苨、石膏各三两,人参、茯苓、磁石、知母、葛根、黄芩、栝楼根、甘草各二两,黑大豆一升,水一斗半,先煮猪肾、大豆取汁一斗、去滓下药,再煮三升,分三服。后人名为石子荠苨汤。
又荠苨丸:用荠苨、大豆、茯神、磁石、栝楼根、熟地黄、地骨皮、玄参、石斛、鹿茸各一两,人参、沉香各半两,为末。以猪肚治净煮烂,杵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盐汤下。并《千金方》。
丁疮肿毒生荠苨根捣汁,服一合,以滓傅之,不过三度。《千金翼》。
面上
皮干】疱荠苨、肉桂各一两,为末。每用方寸匕,酢浆服之,日一服。
又灭瘢痣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解诸蛊毒荠苨根捣末,饮服方寸匕,立瘥。陈延之《小品方》。
解钩吻毒钩吻叶与芹叶时相似,误食之杀人。
惟以荠苨八两,水六升,煮取三升,每服五合,日五服。仲景《金匮玉函》。
解五石毒荠苨生捣汁,多服之。立瘥。苏颂《图经》。
隐忍叶
【气味】甘、苦,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蛊毒腹痛,面目青黄,林露骨立,煮汁一二升饮。时珍。
主腹脏风壅,咳嗽上气。苏颂。
桔梗《本经》下品
【释名】白药《别录》梗草《别录》荠苨《本经》〔时珍曰〕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,故名。
《吴普本草》一名利如,一名符扈,一名房图,方书并无见,盖亦庾辞尔。
桔梗、荠苨乃一类,有甜、苦二种,故《本经》桔梗一名荠苨,而今俗呼荠苨为甜桔梗也。至《别录》始出荠苨条,分为二物,然其性味功用皆不同,当以《别录》为是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桔梗生嵩高山谷及冤句,二月采根暴干。
〔普曰〕
叶如荠苨,茎如笔管,紫赤色,二月生苗。
〔弘景曰〕
近道处处有,二三月生苗,可煮食之。
桔梗疗蛊毒甚验,俗方用此,乃名荠苨。今别有荠苨,能解药毒,可乱人参,叶甚相似。但荠苨叶下光明滑泽无毛为异,叶生又不如人参相对耳。
〔恭曰〕
荠苨、桔梗,叶有差互者,亦有叶三四对者,皆一茎直上,叶既相乱,惟以根有心为别耳。
〔颂曰〕
今在处有之。
根如指大,黄白色。春生苗,茎高尺余。叶似杏叶而长椭,四叶相对而生,嫩时亦可煮食。夏开小花紫碧色,颇似牵牛花,秋后结子。
八月采根,其根有心,若无心者为荠苨。
关中所出,根黄皮,似蜀葵根。茎细,青色。叶小,青色,似菊叶也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勿用木梗,真似桔梗,只是咬之腥涩不堪。
凡用桔梗,须去头上尖硬二三分已来,并两畔附枝。于槐砧上细剉,用生百合捣膏,投水中浸一伏时滤出,缓火熬令干用。每桔梗四两,用百合二两五钱。〔时珍曰〕今但刮去浮皮,米泔水浸一夜,切片微炒用。
【气味】辛,微温,有小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医和:苦,无毒。黄帝、扁鹊:辛、咸。岐伯、雷公:甘,无毒。〔李当之〕大寒。〔权曰〕苦、辛。〔时珍曰〕当以苦、辛、平为是。
〔之才曰〕节皮为之使。畏白及、龙胆草,忌猪肉。
得牡蛎、远志,疗恚怒。得硝石、石膏,疗伤寒。白粥解其■〈病佥〉毒。
〔时珍曰〕伏砒。徐之才所云节皮,不知何物也。
【主治】胸胁痛如刀刺,腹满肠鸣幽幽,惊恐悸气。《本经》。利五脏肠胃,补血气,除寒热风痹,温中消谷,疗喉咽痛,下蛊毒。《别录》。治下痢,破血积气,消积聚痰涎,去肺热气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主中恶及小儿惊痫。甄权。下一切气,止霍乱转筋,心腹胀痛,补五劳,养气,除邪辟温,破癥瘕肺痈,养血排脓,补内漏及喉痹。《大明》。利窍,除肺部风热,清利头目咽嗌,胸膈滞气及痛,除鼻塞。元素。治寒呕。李杲。主口舌生疮,赤目肿痛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好古曰〕桔梗气微温,味苦辛,味厚气轻,阳中之阴,升也。
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足少阴经。
〔元素曰〕桔梗清肺气,利咽喉,其色白,故为肺部引经。
与甘草同行,为舟楫之剂。
如大黄苦泄峻下之药,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,须用辛甘之剂升之。
譬如铁石入江,非舟楫不载。所以诸药有此一味,不能下沉也。
〔时珍曰〕朱肱《活人书》治胸中痞满不痛,用桔梗、枳壳,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治寒实结胸,用桔梗、贝母、巴豆,取其温中消谷破积也。又治肺痈唾脓,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清肺,甘温泻火,又能排脓血、补内漏也。
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,亦用桔梗、甘草,取其苦辛散寒,甘平除热,合而用之,能调寒热也。后人易名甘桔汤,通治咽喉口舌诸病。宋仁宗加荆芥、防风、连翘,遂名如圣汤,极言其验也。按王好古《医垒元戎》载之颇详,云失音加诃子,声不出加半夏,上气加陈皮,涎嗽加知母、贝母,咳渴加五味子,酒毒加葛根,少气加人参,呕加半夏、生姜,唾脓血加紫菀,肺痿加阿胶,胸膈不利加枳壳,心胸痞满加枳实,目赤加栀子、大黄,面肿加茯苓,肤痛加黄耆,发斑加防风、荆芥,疫毒加鼠粘子、大黄,不得眠加栀子。
〔震亨曰〕干咳嗽,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,宜苦梗以开之。痢疾腹痛,乃肺金之气郁在大肠,亦宜苦梗开之,后用痢药。此药能开提气血,故气药中宜用之。
【附方】旧十,新七。
胸满不痛桔梗、枳壳等分,水二钟,煎一钟,温服。《南阳活人书》。
伤寒腹胀阴阳不和也,桔梗半夏汤主之。
桔梗、半夏、陈皮各三钱,姜五片,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《南阳活人书》。
痰嗽喘急桔梗一两半,为末,用童子小便半升,煎四合,去滓温服。《简要济众方》。
肺痈咳嗽胸满振寒,脉数咽干,不渴,时出浊唾腥臭,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,桔梗汤主之。
桔梗一两,甘草二两,水三升,煮一升,分温再服。
朝暮吐脓血则瘥。张仲景《金匮玉函方》。
喉痹毒气桔梗二两,水三升,煎一升,顿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少阴咽痛少阴证,二三日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:不瘥者,与桔梗汤主之。
桔梗一两,甘草二两,水三升,煮一升,分服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。
口舌生疮方同上。
齿■肿痛桔梗、薏苡仁等分,为末服。《永类方》。
骨槽风痛牙根肿痛。
桔梗为末,枣瓤和丸皂子大,绵裹咬之。仍以荆芥汤漱之。《经验方》。
牙疳臭烂桔梗、茴香等分,烧研傅之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肝风眼黑目睛痛,肝风盛也,桔梗丸主之。
桔梗一斤,黑牵牛头末三两,为末,蜜丸梧子大。
每服四十丸,温水下,日二服。《保命集》。
鼻出衄血桔梗为末,水服方寸匕,日四服。一加生犀角屑。
《普济方》。
吐血下血方同上。
打击瘀血在肠内,久不消,时发动者。
桔梗为末,米饮下一刀圭。《肘后要方》。
中蛊下血如鸡肝,昼夜出血石余,四脏皆损,惟心未毁,或鼻破将死者。
苦梧梗为末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不能下药,以物拗口灌之。心中当烦,须臾自定,七日止。当食猪肝■补之,神良。一方加犀角等分。初虞《古今录验》。
妊娠中恶心腹疼痛。
桔梗一两剉,水一钟,生姜三片,煎六分,温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小儿客忤死不能言。
桔梗烧研三钱,米汤服之。仍吞麝香豆许。《张文仲备急方》。
芦头
【主治】吐上膈风热痰实,生研末,白汤调服一二钱,探吐。时珍。
长松《拾遗》
【释名】仙茆〔时珍曰〕其叶如松,服之长年,功如松脂及仙茆,故有二名。
【集解】〔藏器曰〕
长松生关内山谷中,草似松,叶上有脂,山人服之。
〔时珍曰〕
长松生古松下,根色如荠苨,长三五寸,〈味甘微苦〉,类人参,清香可爱。
按《张天觉文集》云:僧普明居五台山,患大风,〈眉发俱堕〉,〈哀苦不堪〉。忽遇异人,教服长松,示其形状。明采服之,旬余毛发俱生,颜色如故。今并、代间土人,多以长松杂甘草、山药为汤煎,甚佳。然本草及方书皆不载,独《释慧祥清凉传》始叙其详如此。
《韩■医通》云:长松产太行西北诸山,根似独活而香。
根
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风血冷气宿疾,温中去风。藏器。治大风恶疾,眉发堕落,百骸腐溃。
每以一两,入甘草少许,水煎服,旬日即愈又解诸虫毒。补益长年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长松酒滋补一切风虚,乃庐山休休子所传。
长松一两五钱,状似独活而香,乃酒中圣药也。熟地黄八钱,生地黄、黄芪蜜炙、陈皮各七钱,当归、厚朴、黄檗各五钱,白芍药煨、人参、枳壳各四钱,苍术米泔制、半夏制、天门冬、麦门冬、砂仁、黄连各三钱,木香、蜀椒、胡桃仁各二钱,小红枣肉八个,老米一撮,灯心五寸长一百二十根,一料分十剂,绢袋盛之。凡米五升,造酒一尊,煮一袋,窨久乃饮。《韩氏医通》。
黄精《别录》上品校正:并入《拾遗救荒草》。
【释名】黄芝《瑞草经》戊已芝《五符经》菟竹《别录》鹿竹《别录》仙人余粮弘景救穷草《别录》米铺《蒙筌》野生姜《蒙筌》重楼《别录》鸡格《别录》龙衔《广雅》垂珠〔颂曰〕隋时羊公服黄精法云:黄精是芝草之精也,一名葳蕤,一名白及,一名仙人余粮,一名苟格,一名马箭,一名垂珠,一名菟竹。〔时珍曰〕
黄精为服食要药,故《别录》列于草部之首,仙家以为芝草之类,以其得坤土之精粹,故谓之黄精。《五符经》云,黄精获天地之淳精,故名为戊己芝,是此义也。余粮、救穷,以功名也。鹿竹、菟竹,因叶似竹,而鹿兔食之也。垂珠,以子形也。陈氏《拾遗救荒草》即此也,今并为一。〔‘嘉谟’曰〕根如嫩姜,俗名野生姜。九蒸九曝,可以代粮,又名米■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黄精生山谷,二月采根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今处处有之。二月始生,一枝多叶,叶状似竹而短。根似萎蕤。
萎蕤根如荻根及菖蒲,概节而平直;黄精根如鬼臼、黄连,大节而不平。虽燥,并柔有脂润。
俗方无用此,而为仙经所贵,根、叶、花、实皆可饵服,酒散随宜,具在断谷方中。
其叶乃与钩吻相似,惟茎不紫、花不黄为异,而人多惑之。其类乃殊,遂致死生之反,亦为奇事。
〔‘敩’曰〕
钩吻真似黄精,只是叶头尖有毛钩子二个,若误服之害人。黄精叶似竹也。
〔恭曰〕
黄精肥地生者,即大如拳;薄地生者,犹如拇指。萎蕤肥根,颇类其小者,肌理形色,大都相似。今以鬼臼、黄连为比,殊无仿佛。黄精叶似柳及龙胆、徐长卿辈而坚。其钩吻蔓生,叶如柿叶,殊非比类。
〔藏器曰〕
黄精叶偏生不对者名偏精,功用不如正精。正精叶对生。
钩吻乃野葛之别名,二物殊不相似,不知陶公凭何说此。
〔保升曰〕
钩吻一名野葛,陶说叶似黄精者当是,苏说叶似柿者,当别是一物。
〔颂曰〕
黄精南北皆有,以嵩山、茅山者为佳。
三月生苗,高一二尺以来。叶如竹叶而短,两两相对。茎梗柔脆,颇似桃枝,本黄末赤。四月开青白花,状如小豆花。结子白如黍粒,亦有无子者。根如嫩生姜而黄色二月采根,蒸过暴干用。今遇八月采,山中人九蒸九暴作果卖,黄黑色而甚甘美。其苗初生时,人多采为菜茹,谓之笔菜,味极美,江南人说黄精苗叶稍类钩吻,但钩吻叶头极尖而根细,而苏恭言钩吻蔓生,恐南北所产之异耳。
〔时珍曰〕
黄精野生山中,亦可劈根长二寸,稀种之,一年后极稠,子亦可种。
其叶似竹而不尖,或两叶、三叶、四五叶,俱对节而生。其根横行,状如萎蕤,俗采其苗煠熟,淘去苦味食之,名笔管菜。
陈藏器《本草》言青粘是萎蕤,见萎蕤发明下。又黄精、钩吻之说,‘陶弘景’、雷斅、韩保升皆言二物相似。苏恭、陈藏器皆言不相似。苏颂复设两可之辞。
今考《神家本草》、《吴普本草》,并言钩吻是野葛,蔓生,其茎如箭,与苏恭之说相合。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昔黄帝问天老曰:天地所生,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?天老曰:太阳之草名黄精,食之可以长生;太阴之草名钩吻,不可食之,入口立死。人信钩吻杀人,不信黄精之益寿,不亦惑乎。按此但以黄精、钩吻相对待而言,不言其相似也。陶氏因此遂谓二物相似,与神农所说钩吻不合。恐当以苏恭所说为是,而陶、雷所说别一毒物,非钩吻也。历代本草惟陈藏器辨物最精审,尤当信之。余见钩吻条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以溪水洗净蒸之,从巳至子,薄切暴干用。
〔颂曰〕羊公服黄精法:二月、三月采根,入地八九寸为上。细切一石,以水二石五斗,煮去苦味,漉出,囊中压取汁,澄清再煎,如膏乃止。以炒黑黄豆末,相和得所,捏作饼子,如钱大,初服二枚,日益之。亦可焙干筛末,水服。〔诜曰〕饵黄精法:取瓮子去底,釜内安置得所,入黄精令满,密盖,蒸至气溜,即暴之。如此九蒸九暴。若生则剌人咽喉。若服生者,初时只可一寸半,渐渐增之,十日有食,服止三尺五寸。三百日后,尽见鬼神,久必升天。根、叶、花、实皆可食之,但以相对者是正,不对者名偏精也。
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〔权曰〕寒。
〔时珍曰〕忌梅实,花、叶、子并同。
【主治】补中益气,除风湿,安五脏。久服轻身延年不饥。《别录》。补五劳七伤,助筋骨,耐寒暑,益脾胃,润心肺。单服九蒸九暴食之,驻颜断谷。《大明》。补诸虚,止寒热,填精髓,下三尸虫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黄精受戊己之淳气,故为补黄宫之胜品。
土者万物之母,母得其养,则水火既济,木金交合,而诸邪自去,百病不生矣。
《神仙芝草经》云:黄精宽中益气,使五脏调良,肌肉充盛,骨髓坚强,其力增倍,多年不老,颜色鲜明,发白更黑,齿落更生。又能先下三尸虫:上尸名彭质,好宝货,百日下;中尸名彭矫,好五味,六十日下;下尸名彭居,好五色,三十日下,皆烂出也。根为精气,花实为飞英,皆可服食。又按雷氏《炮炙论·序》云:驻色延年,精蒸神锦。
注云:以黄精自然汁拌研细神锦,于柳木甑中蒸七日,以木蜜丸服之。木蜜,枳椇也。神锦不知是何物,或云朱砂也。
〔禹锡曰〕按《抱朴子》云:黄精服其花胜其实,服其实胜其根。但花难得,得其生花十斛,干之才可得五六斗尔,非大有力者不能办也。日服三合,服之十年,乃得其益。其断谷不及术。术饵令人肥健,可以负重涉险;但不及黄精甘美易食,凶年可与老少代粮,谓之米脯也。
〔慎微曰〕徐铉《稽神录》云:临川士家一婢,逃入深山中,久之见野草枝叶可爱,取根食之,久久不饥。夜息大树下,闻草中动,以为虎攫,上树避之。及晓下地,其身歘数然凌空而去,若飞鸟焉。数岁家人采薪见之,捕之不得,临绝壁下网围之,俄而腾上山顶。或云此婢安有仙骨,不过灵药服食尔。遂以酒饵置住来之路,果来,食讫,遂不能去,擒之,具述其故。指所食之草,即是黄精也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四。
服食法《圣惠方》用黄精根茎不限多少,细剉阴干捣末。每日水调末服,任多少。一年内变老为少,久久成地仙。
《臞仙神隐书》:以黄精细切一石,用水二石斗煮之,自旦至夕,候冷,以手挼碎,布袋榨取汁煎之。渣焙干为末,同入釜中,煎至可丸,丸如鸡子大。每服一丸,日三服。绝粮轻身,除百玻渴则饮水。
补肝明目黄精二斤,蔓菁子一斤淘,同和,九蒸九晒,为末。
空心每米饮下二钱,日二服,延年益寿。《圣惠方》。
大风癞疮营气不清,久风入脉,因而成癞,鼻坏色败。
用黄精根去皮,洁净共以洗,二斤,暴,纳粟米饭中,蒸至米熟,时时食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补虚精气黄精、枸杞子等分,捣作饼,日干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汤下五十丸。《奇效良方》。
萎蕤音威緌。
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女萎《本经》葳蕤《吴普》萎音威移。委萎《尔雅》萎香《纲目》荧《尔雅》。音行。玉竹《别录》地节《别录》。
〔时珍曰〕按黄公绍《古今韵会》云:葳蕤,草木叶垂之貌。此草根长多须,如冠缨下垂之緌而有威仪,故以名之。凡羽盖旌旗之缨緌,皆象葳蕤,是矣。张氏《瑞应图》云:王者礼备,则葳蕤生于殿前。一名萎香。则威仪之义,于此可见。《别录》作萎蕤,省文也。《说文》作萎■,音相近也。《尔雅》作委萎,字相近也。其叶光莹而象竹,其根多节,故有荧及玉竹、地节诸名。《吴普本草》又有乌女、虫蝉之名。宋本一名马熏,即乌萎之讹者也。
[正误]〔弘景曰〕《本经》有女萎无萎蕤,《别录》无女萎有萎蕤,而功用正同,疑女萎即萎蕤,惟名异尔。〔恭曰〕女萎功用及苗蔓与萎蕤全别。今《本经》朱书是女萎功效,故《别录》墨书乃萎蕤功效也。〔藏器曰〕本草女萎、萎蕤同传。陶云是一物。苏云二物不同,于中品别出女萎一条。然其主霍乱泄痢肠鸣,正与上品女萎相合,则是更非二物矣。〔颂曰〕观古方书所用,胡洽治时气洞下有女萎丸,治伤寒冷下结肠丸中用女萎,治虚劳下痢小黄耆酒中加女萎,详此数方所用,乃似中品女萎,缘其性温主霍乱泄痢故也。又治贼风手足枯痹,四肢拘挛茵蓣酒中用女萎,初虞世治身体疬疡斑驳有女萎膏,乃似上品《本经》朱书女萎,缘其主中风不能动摇及去■好色故也。又治伤寒七、八日不解续命鳖甲汤,及治脚弱鳖甲汤,并用萎蕤,及延年方治风热项急痛四肢骨肉烦热有萎蕤饮,又主虚风热发即头痛,有萎蕤丸,乃似上品,《别录》墨书萎蕤,缘其主虚热湿温毒腰痛故也。三者既白,则非一物明矣,且萎蕤甘平,女萎甘温,安得为一物?〔时珍曰〕《本经》女萎,乃《尔雅》委萎二字,即《别录》萎蕤也,上古钞写讹为女萎尔。古方治伤寒风虚用女萎者,即萎蕤也,皆承本草之讹而称之。诸家不察,因中品有女萎名字相同,遂致费辩如此。今正其误,只依《别录》书萎蕤为纲,以便寻检。其治泄痢女萎,乃蔓草也,见本条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萎蕤生太山山谷及丘陵,立春后采,阴干。
〔普曰〕
叶青黄色,相值如姜叶,二月、七月采。
〔弘景曰〕
今处处有之。根似黄精,小异。服食家亦用之。
〔颂曰〕
今滁州、舒州及汉中、均州皆有之。
茎干强直,似竹箭杆,有节。叶狭而长,表白里青,亦类黄精。
根黄而多须,大如指,长一二尺。或云可啖。三月开青花,结圆实。
〔时珍曰〕
处处山中有之。
其根横生似黄精,差小,黄白色,性柔多须,最难燥。其叶如竹,两两相值。
亦可采根种之,极易繁也。
嫩叶及根,并可煮淘食茹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勿用黄精并钩吻,二物相似。
萎蕤节上有须毛,茎斑,叶尖处有小黄点,为不同。采得以竹刀刮去节皮,洗净,以蜜水浸一宿,蒸了焙干用。
【气味】甘,平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:苦。桐君、雷公、扁鹊:甘,无毒。黄帝:辛。
〔之才曰〕畏卤碱。
【主治】女萎主中风暴热,不能动摇,跌筋结肉,诸不足。
久服去面黑■,好颜色润泽,轻身不老。《本经》。
萎蕤主心腹结气,虚热湿毒腰痛,茎中寒,及目痛眦烂泪出。《别录》。
时疾寒热,内补不足,去虚劳客热。头痛不安,加而用之,良。甄权。补中益气。萧炳。除烦闷,止消渴,润心肺,补五劳七伤虚损,腰脚疼痛。天行热狂,服食无忌。《大明》。服诸石人不调和者,煮汁饮之,弘景。主风温自汗灼热,及劳疟寒热,脾痹胃虚乏,男子小便频数,失精,一切虚损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‘杲’曰〕萎蕤能升能降,阳中阴也。
其用有四:主风淫四末,两目泪烂,男子湿注腰痛,女子面生黑■。
〔时珍曰〕萎蕤性平味甘,柔润可食。故朱肱《南阳活人书》,治风温自汗身重,语言难出,用萎蕤汤,以之为君药。予每用治虚劳寒热■疟,及一切不足之证,用代参、耆,不寒不燥,大有殊功,不止于去风热湿毒而已,此昔人所未阐者也。
〔藏器曰〕陈寿《魏志·樊阿传》云:青粘一名黄芝,一名地节。此即萎蕤,极似偏精。
本功外,主聪明,调血气,令人强壮。和漆叶为散服,主五脏益精,去三虫,轻身不老,变白,润肌肤,暖腰脚,惟有热不可服。
晋·嵇绍有胸中寒疾,每酒后苦唾,服之得愈。
草似竹,取根花叶阴干用。
昔华陀入山见仙人所服,以告樊阿,服之寿百岁也。
〔颂曰〕陈藏器以青粘即葳蕤。世无识者,未敢以为信然。
〔时珍曰〕苏颂注黄精,疑青粘是黄精,与此说不同。今考黄精、萎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,而萎蕤之功更胜。故青粘一名黄芝,与黄精同名;一名地节,与萎蕤同名。则二物虽通用亦可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六。
服食法二月、九月采萎蕤根,切碎一石,以水二石煮之,从旦至夕,以手挼烂,布囊榨取汁,熬稠。其渣晒为末,同熬至可丸,丸如鸡头子大。每服一丸,白汤下,日三服。
导气脉,强筋骨,治中风湿毒,去面皱颜色,久服延年。
《臞仙神隐书》。
赤眼涩痛萎蕤、赤芍药、当归、黄连等分,煎汤熏洗。《卫生家宝方》。
眼见黑花赤痛昏暗。
甘露汤:用萎蕤焙四两,每服二钱,水一盏,入薄荷二叶,生姜一片,蜜少许,同煎七分,卧时温服,日一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小便卒淋萎蕤一两,芭蕉根四两,水二大碗,煎一碗半,入滑石二钱,分三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。
发热口干小便涩。
用萎蕤五两,煎汁饮之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乳石发热萎蕤三两,炙甘草二两,生犀角一两,水四升,煮一升半,分三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,血气上虚,热在皮肤,身面俱肿。
萎蕤、葵子、龙胆、茯苓、前胡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钱,水煎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[附录]鹿药《开宝》。
〔志曰〕鹿药甘,温,无毒。
主风血,去诸冷,益老起阳,浸酒服之。
生姑藏已西,苗根并似黄精,鹿好食其根。
〔时珍曰〕胡洽居士言鹿食九种解毒之草,此其一也。或云即是萎蕤,理亦近之。姑附以俟。
委蛇音威贻。
〔《别录》曰〕味甘,平,无毒。
主消渴少气,令人耐寒。
生人家园中,大枝长须,多叶而两两相值,子如芥子。
〔时珍曰〕此亦似是萎蕤,并俟考访。
知母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蚳母《本经》。音迟。《说文》作芪。连母《本经》蝭母蝭音匙,又音提,或作■。货母《本经》地参《本经》水参又名水须、水浚。■《尔雅》。音覃。莐藩音沉烦。苦心《别录》儿草《别录》。
又名儿踵草、女雷、女理、鹿列、韭逢、东根、野蓼、昌支。
〔时珍曰〕宿根之旁,初生子根,状如蚳蝱之状,故谓之蚳母。讹为知母、蝭母也。余多未详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知母生河内川谷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〔弘景曰〕
今出彭城。形似菖蒲而柔润,叶至难死,掘出随生,须枯燥乃止。
〔禹锡曰〕
按《范子》云:提母出三辅,黄白者善。郭璞释《尔雅》云:■,蝭母也。生山上,叶如韭。
〔颂曰〕
今濒河怀、卫、彰德诸郡及解州、滁州亦有之。
四月开青花如韭花,八月结实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,先于槐砧上剉细。焙干,木臼杵捣,勿犯铁器。
〔时珍曰〕凡用,拣肥润里白者,去毛切。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,下行则用盐水润焙。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《大明》曰〕苦、甘。〔权曰〕平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气寒,味大辛、苦。
气味俱厚,沉而降,阴也。
又云:阴中微阳,肾经本药,入足阳明、手太阴经气分。
〔时珍曰〕得黄檗及酒良,能伏盐及蓬砂。
【主治】消渴热中,除邪气,肢体浮肿,下水,补不足,益气。《本经》。
疗伤寒久疟烦热,胁下邪气,膈中恶,及风汗内疸。多服令人泄。《别录》。心烦躁闷,骨热劳住来,产后蓐劳,肾气劳,憎寒虚烦。甄权。热劳传尸疰病,通小肠,消痰止嗽,润心肺,安心,止惊悸。《大明》。凉心去热,治阳明火热,泻膀胱、肾经火,热厥头痛,下痢腰痛,喉中腥臭。元素。泻肺火,滋肾水,治命门相火有余。好古。安胎。止子烦,辟射工、溪毒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权曰〕知母治诸热劳,患人虚而口干者,加用之。
〔‘杲’曰〕知母入足阳明、手太阴。
其用有四:泻无根之肾火,疗有汗之骨蒸,止虚劳之热,滋化源之阴。
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,烦躁也。
烦出于肺,躁出于肾,君以石膏,佐以知母之苦寒,以清肾之源;缓以甘草、粳米,使不速下也。
又凡病小便闭塞而渴者,热在上焦气分,肺中伏热不能生水,膀胱绝其化源,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,以泻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。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,乃真水不足,膀胱干涸,乃无阴则阳无以化,法当用黄檗、知母大苦寒之药,以补肾与膀胱,使阴气行而阳自化,小便自通。方法详载木部黄檗下。
〔时珍曰〕肾苦燥,宜食辛以润之。肺苦逆,宜食辛以泻之。知母之辛苦寒凉,下则润肾燥而滋阴,上则清肺金而泻火,乃二经气分药也。黄檗则是肾经血分药。故二药必相须而行,昔人譬之虾与水母,必相依附。补阴之说,详黄檗条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五。
久近痰嗽自胸膈下塞停饮,至于脏腑。
用知母、贝母各一两为末,巴豆三十枚去油,研匀。每服一字,用姜三片,二面蘸药,细嚼咽下,便睡,次早必泻一行,其嗽立止。壮人乃用之。
一方不用巴豆。《医学集成》。
久嗽气急知母去毛切五钱,隔纸炒,杏仁姜水泡去皮尖焙五钱,以水一钟半,煎一钟,食远温服。次以萝卜子、杏仁等分,为末,米糊丸,服五十丸,姜汤下,以绝病根。《邓笔峰杂兴方》。
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,烦不得卧者。
知母一两,洗焙为末,枣肉丸弹子大。每服一丸,人参汤下。
医者不识此病,作虚烦治,反损胎气。产科郑宗文得此方于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中,用之良验。杨归厚《产乳集验方》。
妊娠腹痛月未足,如欲产之状。
用知母二两为末,蜜丸梧子大,每粥饮下二十丸。
陈延之《小品方》。
溪毒射工凡中溪毒,知母连根叶捣作散服,亦可投水捣绞汁饮一二升。夏月出行,多取其屑自随。欲入水,先取少许投水上流,便无畏。兼辟射工。亦可煮汤浴之,甚佳。《肘后良方》。
紫癜风疾醋磨知母擦之,日三次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嵌甲肿痛知母烧存性研,掺之。《多能方》。
肉苁蓉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肉松容《吴普》黑司命《吴普》。
〔时珍曰〕此物补而不峻,故有从容之号。从容,和缓之貌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肉苁蓉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,五月五日采,阴干。
〔普曰〕
生河西山阴地,丛生,二月至八月采。
〔弘景曰〕
代郡雁门属并州,多马处便有之,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。
生时似肉,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,亦可生啖,河南间至多。今第一出陇西,形扁广,柔润多花而味甘。次出北国者,形短而少花。巴东建平间亦有,而不嘉也。〔恭曰〕
此乃论草苁蓉也,陶未见肉者。
今人所用亦草苁蓉刮去花,代肉苁蓉,功力稍劣。
〔保升曰〕
出肃州福禄县沙中。
三月、四月掘根,长尺余,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,绳穿阴干,八月始好,皮有松子鳞甲。
其草苁蓉四月中旬采,长五六寸至一尺以来,茎圆紫色。
〔大明曰〕
生■落树下,并土堑上,此即非马交之处,陶说误尔。
又有花苁蓉,即暮春抽苗者,力较微尔。
〔颂曰〕
今陕西州郡多有之,然不及西羌界中来者,肉厚而力紧。
旧说是野马遗沥所生,今西人云大木间及土堑垣中多生,乃知自有种类尔。或疑其初生于马沥,后乃滋殖,如茜根生于人血之类是也。
五月采取,恐老不堪,故多三月采之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
河西混一之后,今方识其真形,何尝有所谓鳞甲者,盖苁蓉罕得,人多以金莲根用盐盆制而为之,又以草苁蓉充之,用者宜审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
今人以嫩松梢盐润伪之。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先须清酒浸一宿,至明以棕刷去沙土浮甲,劈破中心,去白膜一重,如竹丝草样。有此,能隔人心前气不散,令人上气也。以甑蒸之,从午至酉取出,又用酥炙得所。
【气味】甘,微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酸、咸。〔普曰〕神农、黄帝:咸。雷公:酸。李当之:小温
【主治】五劳七伤,补中,除茎中寒热痛,养五脏,强阴,益精气,多子,妇人癥瘕。久服轻身。《本经》。除膀胱邪气腰痛,止痢。《别录》。益髓,悦颜色,延年,大补壮阳,日御过倍,治女人血崩。甄权。男子绝阳不兴,
女子绝阴不产,润五脏,长肌肉,暖腰膝,男子泄精,尿血遗沥,女子带下阴痛。《大明》。
【发明】〔‘好古’曰〕命门相火不足者,以此补之,乃肾经血分药也。凡服苁蓉以治肾,必妨心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峻补精血。骤用,反动大便滑也。
〔斅曰〕强筋健髓,以苁蓉、鳝鱼二味为末,黄精汁丸服之,力可十倍。此说出《乾宁记》。
〔颂曰〕西人多用作食。只刮去鳞甲,以酒浸洗去黑汁,薄切,合山芋、羊肉作羹,极美好,益人,胜服补药。〔宗奭曰〕洗去黑汁,味皆尽矣。然嫩者方可作羹,老者味苦。入药少则不效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四。
补益劳伤精败面黑。
用苁蓉四两,水煮令烂,薄细切,研精羊肉,分为四度,下五味,以米煮粥空心食。《药性论》。
肾虚白浊肉苁蓉、鹿茸、山药、白茯苓等分,为末,米糊丸梧子大,每枣汤下三十丸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汗多便秘老人虚人皆可用。
肉苁蓉酒浸焙二两,研沉香末一两,为末,麻子仁汁打糊,丸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白汤下。《济生方》。
消中易饥肉苁蓉、山茱萸、五味子为末,蜜丸梧子大,每盐酒下二十丸。《医学指南》。
破伤风病口禁身强。
肉苁蓉切片晒干,用一小盏,底上穿定,烧烟于疮上熏之,累效。《卫生总微》。
列当宋《开宝》
【释名】栗当《开宝》草苁蓉《开宝》花苁蓉《日华》
集解】〔志曰〕
列当生山南岩石上,如藕根,初生掘取阴干。
〔苏颂曰〕
原州、秦州、渭州、灵州皆有之。
暮春抽苗,四月中旬采取,长五、六寸至一尺以来,茎圆紫色,采取压扁日干。
〔颂曰〕
草苁蓉根与肉苁蓉极相类,刮去花压扁以代肉者,功力殊劣。
即列当也。
根
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男子五劳七伤,补腰肾,令人有子,去风血,煮酒浸酒服之。《开宝》。
【附方】旧一。
阳事不兴栗当好者二斤,即列当,捣筛毕,以好酒一斗浸之经宿,随性日饮之。昝殷《食医心镜》。
锁阳《补遗》
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锁阳出肃州。
按陶九成《辍耕录》云:锁阳生鞑靼田地,野马或与蛟龙遗精入地,久之发起如笋,上丰下俭,鳞甲栉比,筋脉连络,绝类男阳,即肉苁蓉之类。或谓里之淫妇,就而合之,一得阴气,勃然怒长。土人掘取洗涤,去皮薄切晒干,以充药货,功力百倍于苁蓉也。
时珍疑此自有种类,如肉苁蓉、列当,亦未必尽是遗精所生也。
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大补阴气,益精血,利大便。虚人大便燥结者,啖之可代苁蓉,煮粥弥佳。不燥结者勿用。震亨。润燥养筋,治痿弱。时珍。
赤箭天麻《本经》上品宋《开宝》校正:天麻系宋本重出,今并为一。
【释名】赤箭芝《药性》独摇芝《抱朴子》定风草《药性》离母《本经》合离草《抱朴子》神草《吴普》鬼督邮《本经》〔弘景曰〕赤箭亦是芝类。其茎如箭杆,赤色,叶生其端。根如大魁,又云如芋,有十二子为卫。有风不动,无风自遥如此,亦非俗所见。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。又有鬼箭,茎有羽,其主疗并相似,而益大乖异,并非此赤箭也。〔颂曰〕按《抱朴子》云:仙方有合离草,一名独摇芝,一名离母。
所以谓之合离、离母者,此草下根如芋魁,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,以仿十二辰也。去大魁数尺,皆有细根如白发,虽相须而实不相连,但以气相属尔。如菟丝之草,下有伏菟之根。无此则丝不得上,亦不相属也。然则赤箭之异,陶隐居已云非俗所见;菟丝之下有伏菟,亦不闻有见者,殆其种类时有神异者而如此尔。
〔时珍曰〕赤箭以状而名,独摇、定风以性异而名,离母、合离以根异而名,神草、鬼督邮以功而名。天麻即赤箭之根,《开宝本草》重出一条,详后集解下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赤箭生陈仓川谷、雍州及太山少室,三月、四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〔弘景曰〕
陈仓今属雍州扶风郡。
〔志曰〕
天麻生郓州、利州、太山、劳山诸处,五月采根暴干。
叶如芍药而小,当中抽一茎,直上如箭杆。茎端结实,状若续随子。至叶枯时,子黄熟。其根连一二十枚,犹如天门冬之类。形如黄瓜,亦如芦菔,大小不定。
彼人多生啖,或蒸煮食之。今多用郓州者佳。
〔恭曰〕〔《别录》曰〕
赤箭是芝类。
茎似箭杆,赤色。端有花,叶赤色,远看如箭有羽。四月开花,结实似枯苦楝子,核作五六棱,中有肉如面,日暴而枯萎。其根皮肉汁,大类天门冬,惟无心脉尔。去根五六寸,有十余子卫之,似芋,可生啖之,无干服之法。
〔颂曰〕
赤箭今江湖间亦有之,然不中药用。其苗如苏恭所说,但《本经》云三月、四月、八月采根,不言用苗。而今方家乃三月、四月采苗,七月、八月、九月采根,与《本经》参差不同,难以兼著,故但从今法。
又曰:天麻今汴京东西、湖南州郡皆有之。
春生苗,初出若芍药,独抽一茎直上,高三四尺,如箭杆状,青赤色,故名赤箭芝。茎中空,依半以上,贴茎微有尖小叶。梢头生成穗,开花结子,如豆粒大。其子至夏不落,却透虚入茎中,潜生土内。其根形如黄瓜,连生一二十枚,大者至重半斤,或五六两。其皮黄白色,名曰龙皮。肉名天麻,二月、三月、五月、八月内采。初得乘润刮去皮,沸汤略煮过,暴干收之。蒿山、衡山人,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,甚珍之。
〔宗奭曰〕
赤箭,天麻苗也。与天麻治疗不同,故后人分为二条。
〔‘承’曰〕
今医家见用天麻,即是赤箭根。《开宝本草》又于中品出天麻一条,云出郓州。
今之赤箭根苗,皆自齐郓而来者为上。
苏颂《图经》所载天麻之状,即赤箭苗之未长大者也。
赤箭用苗,有自表入里之功;天麻用根,有自内达外之理。
根则抽苗径直而上,苗则结子成熟而落,返从杆中而下,至土而生,此粗可识其外内主治之理。
今翰林沈括最为博识,尝云:古方用天麻不用赤箭,用赤箭不用天麻,则天麻、赤箭本为一物明矣。
〔‘机’曰〕
赤箭、天麻一物也,经分为二,以根与苗主治不同也。产不同地者,各有所宜也。
〔时珍曰〕
《本经》止有赤箭,后人称为天麻。甄权《药性论》云,赤箭芝一名天麻,本自明白。宋人马志重修本草,重出天麻,遂致分辩如此。沈括《笔谈》云:《神农本草》明言赤箭采根。后人谓其茎如箭,疑当用茎,盖不然也。譬如鸢尾、牛膝,皆因茎叶相似,其用则根,何足疑哉?上品五芝之外,补益上药,赤箭为第一。世人惑于天麻之说,遂止用之治风,良可惜哉。
沈公此说虽是,但根茎并皆可用。
天麻子从茎中落下,俗名[还筒子]。其根[暴干],肉色坚白,如羊角色,呼羊角天麻;蒸过黄皱如干瓜者,俗呼酱瓜天麻,皆可用者。一种形尖而空,薄如玄参状者,不堪用。
《抱朴子》云:独摇芝生高山深谷之处,所生左右无草。其茎大如手指,赤如丹素。叶似[小苋]。根有大魁如斗,细者如[鸡子]十二枚绕之。人得大者,服之延年。
按:此乃天麻中一种神异者,如人参中之神参也。
〔‘敩’曰〕
凡使天麻勿用御风草,二物相似,只是叶茎不同。御风草根茎斑,叶背白有青点。使御风草即勿使天麻。若同用,令人有肠结之患。[正误]〔藏器曰〕天麻生平泽,似马鞭草,节节生紫花。花中有子,如青葙子,子性寒,作饮去热气。茎叶捣傅痈肿。〔‘承’曰〕藏器所说,与赤箭不相干,乃别一物也。〔时珍曰〕陈氏所说,乃一种天麻草,是益母草之类是也。《嘉祐本草》误引入天麻下耳。今正其误。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修事天麻十两,剉安于瓶中。用蒺藜子一镒,缓火熬焦,盖于天麻上,以三重纸封系,从巳至未取出。蒺藜炒过,盖系如前,凡七遍。用布拭上气汗,刀劈焙干,单捣用。若用御风草,亦同此法。〔时珍曰〕此乃治风痹药,故如此修事也。若治肝经风虚,惟洗净,以湿纸包,于糠火中煨熟,取出切片,酒浸一宿,焙干用。
赤箭
【气味】辛,温,无毒。〔志曰〕天麻,辛、平,无毒。〔大明曰〕甘,暖。
〔权曰〕赤箭芝一名天麻。
味甘,平,无毒。〔‘好古’曰〕苦,平,阴中之阳也。
【主治】杀鬼精物,蛊毒恶气。久服益气力,长阴肥健。《本经》。
轻身增年,消痈肿,下支满,寒疝下血。《别录》。天麻:主诸风湿痹,四肢拘挛,小儿风痫惊气,利腰膝,强筋力。久服益气,轻身长年。《开宝》。治冷气■痹,摊缓不随,语多恍惚,善惊失志。甄权。助阳气,补五劳七伤,鬼疰,通血脉,开窍。服食无忌。《大明》。治风虚眩晕头痛。元素。
【发明】〔‘杲’曰〕肝虚不足者,宜天麻、芎藭以补之。
其用有四:疗大人风热头痛,小儿风痫惊悸,诸风麻痹不仁,风热语言不遂。
〔时珍曰〕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。
《素问》云:诸风掉眩,皆属于木。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玻按罗天益云:眼黑头旋,风虚内作,非天麻不能治。天麻乃定风草,故为治风之神药。今有久服天麻药,遍身发出红丹者,是其祛风之验也。〔宗奭曰〕天麻须别药相佐使,然后见其功,仍须加而用之。人或蜜渍为果,或蒸煮食,当深思则得矣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天麻丸消风化痰,清利头目,宽胸利膈。治心忪烦闷,头运欲倒,项急,肩背拘倦,神昏多睡,肢节烦痛,皮肤瘙痒,偏正头痛,鼻齆,面目虚浮,并宜服之。
天麻半两,芎藭二两,为末,炼蜜丸如芡子大。每食后嚼一丸,茶酒任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腰脚疼痛天麻、半夏、细辛各二两,绢袋二个,各盛药令匀,蒸热交互熨痛处,汗出则愈。数日再熨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还筒子
【主治】定风补虚,功同天麻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新一。
益气固精补血黑发益寿,有奇效。
还筒子半两,芡实半两,金银花二两,破故纸酒浸,春三、夏一、秋二、冬五日,焙研末二两,各研末,蜜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盐汤温酒任下。郑西泉所传方。《邓才杂兴方》。
术直律切。
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山蓟《本经》杨桴音孚桴蓟《尔雅》马蓟《纲目》山姜《别录》山连《别录》吃力伽《日华》。
〔时珍曰〕按《六书》本义,术字篆文,象其根干枝叶之形。《吴普本草》一名山芥,一名天蓟。因其叶似蓟,而味似姜、芥也。西域谓之吃力伽,故《外台秘要》有吃力伽散。扬州之域多种白术,其状如桴,故有杨桴及桴蓟之名,今人谓之吴术是也。桴乃鼓槌之名。
古方二术通用,后人始有苍、白之分,详见下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术生郑山山谷、汉中、南郑,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采根[暴干]。
〔弘景曰〕
郑山,即南郑也。今处处有,以蒋山、白山、茅山者为胜。十一月、十二月采者好,多脂膏而甘。其苗可作饮,甚香美。
术有两种: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,根甜而少膏,可作丸散用;赤术叶细无桠,根小苦而多膏,可作煎用。
东境术大而无气烈,不任用。今市人卖者,皆以米粉涂令白,非自然矣,用时宜刮去之。
〔颂曰〕
术今处处有之,以茅山、嵩山者为佳。
春生苗,青色无桠。茎作蒿干状,青赤色,长三二尺以来。夏开花,紫碧色,亦似刺蓟花,或有黄白色者。入伏后结子,至秋而苗枯。根似姜而旁有细根,皮黑,心黄白色,中有膏液紫色。
其根干湿并通用。
陶隐居言术有二种,则《尔雅》所谓桴蓟,即白术也。
今白术生杭、越、舒、宣州高山岗上,叶叶相对,上有毛,方茎,茎端生花,淡紫碧红数色,根作桠生。
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采暴干用,以大块紫花为胜。
古方所用术者,皆白术也。
〔宗奭曰〕
苍术长如大拇指,肥实,皮色褐,其气味辛烈,须米泔浸洗去皮用。白术粗促,色微褐,其气亦微辛苦而不烈。
古方及《本经》止言术,不分苍、白二种,亦宜两审。
〔时珍曰〕
苍术,山蓟也,处处山中有之。苗高二三尺,其叶抱茎而生,梢间叶似棠梨叶,其脚下叶有三五叉,皆有锯齿小刺。根如老姜之状,苍黑色,肉白有油膏。白术,桴蓟也,吴越有之。人多取根栽莳,一年即稠。嫩苗可茹,叶稍大而有毛。根如指大,状如鼓槌,亦有大如拳者。彼人剖开暴干,谓之削术,亦曰片术。陈自良言白而肥者,是浙术;瘦而黄者,是幕阜山所出,其力劣。
昔人用术不分赤白。自宋以来,始言苍术苦辛气烈,白术苦甘气和,各自施用,亦颇有理。并以秋采者佳。春采者虚软易坏。嵇含《南方草木状》云:药有乞力伽,即术也。濒海所产,一根有至数斤者,采饵尤良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
浙术俗名云头术,种平壤,颇肥大,由粪力也,易润油,歙术俗名狗头术,虽瘦小,得土气充也,甚燥白,胜于浙术,宁国、昌化、池州者,并同歙术,境相邻也。
术白术也。
【气味】甘,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甘。〔权曰〕甘、辛。〔‘杲’曰〕味苦而甘,性温,味厚气薄,阳中阴也,可升可降。
〔‘好古’曰〕入手太阳、少阴,足太阴、阳明、少阴、厥阴六经。
〔之才曰〕防风、地榆为之使。
〔权曰〕忌桃、李、菘菜、雀肉、青鱼。
〔‘嘉谟’曰〕咀后人乳汁润之,制其性也。脾病以陈壁土炒过,窃土气以助脾也。
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死肌痉疸,止汗除热消食。作煎饵久服,轻身延年不饥。《本经》。主大风在身面,风眩头痛,目泪出,消痰水,逐皮间风水结肿,除心下急满,霍乱吐下不止,利腰脐间血,益津液,暖胃消谷嗜食。《别录》。治心腹胀满,腹中冷痛,胃虚下利,多年气痢,除寒热,止呕逆。甄权。反胃,利小便,主五劳七伤,补腰膝,长肌肉,治冷气,痃癖气块,妇人冷癥瘕。《大明》。除湿益气,和中补阳,消痰逐水,生津止渴,止泻痢,消足胫湿肿,除胃中热、肌热。得枳实,消痞满气分。佐黄芩,安胎清热。元素。理胃益脾,补肝风虚,主舌本强,食则呕,胃脘痛。身体重,心下急痛,心下水痞。
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,脐腹痛。好古。
【发明】〔‘好古’曰〕本草无苍、白术之名。近世多用白术治皮间风,出汗消痰,补胃和中,利腰脐间血,通水道。上而皮毛,中而心胃,下而腰脐,在气主气,在血主血,无汗则发,有汗则止,与黄耆同功。
〔‘元素’曰〕白术除湿益燥,和中补气。其用有九:温中,一也;去脾胃中湿,二也;除胃中热,三也;强脾胃,进饮食,四也;和胃生津液,五也;止肌热,六也;四肢困倦,嗜卧,目不能开,不思饮食,七也;止渴,八也;安胎,九也。
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,必须白术以逐水益脾。非白术不能去湿,非枳实不能消痞,故枳术丸以之为君。
〔‘机’曰〕脾恶湿,湿胜则气不得施化,津何由生?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,气化则能出焉。用白术以除其湿,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。
【附方】旧七,新二十四。
枳术丸消痞强胃,久服令人食自不停也。
白术一两,黄壁土炒过,去土,枳实麸炒去麸一两,为末,荷叶包饭烧熟,捣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白汤下。气滞,加橘皮一两。
有火,加黄连一两。有痰,加半夏一两。有寒,加干姜五钱,木香三钱。有食,加神曲、麦蘖各五钱。《洁古家珍》。
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所作。
寒气不足,则手足厥逆,腹满胁鸣相逐。阳气不通即身冷,阴气不通即骨疼。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。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;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。实则失气,虚则遗尿,名曰气分,宜此主之。
白术一两,枳实七个,水五升,煮三升,分三服。腹中软即散。仲景《金匮玉函》。
白术膏服食滋补,止久泄痢。
上好白术十斤,切片,入瓦锅内,水淹过二寸,文武火煎至一半,倾汁入器内,以渣再煎,如此三次,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,入器中一夜,倾去上面清水,收之。每服二三匙,蜜汤调下。《千金良方》。
参术膏治一切脾胃虚损,益元气。
白术一斤,人参四两,切片,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夜,桑柴文武火煎取浓汁熬膏,入炼蜜收之,每以白汤点服。《集简方》。
胸膈烦闷白术末,水服方寸匕。《千金方》。
心下有水白术三两,泽泻五两,水三升,煎一升半,分三服。《梅师方》。
五饮酒癖一留饮,水停心下;二癖饮,水在两胁下;三痰饮,水在胃中;四溢饮,水在五脏间;五流饮,水在肠间。皆由饮食冒寒,或饮茶过多致此。倍术丸:用白术一斤,干姜炮、桂心各半斤,为末,蜜丸梧子大,每温水服二三十丸。《惠民和剂局方》。
四肢肿满白术三两,■咀,每服半两,水一盏半,大枣三枚,煎九分,温服,日三四服,不拘时候。《本事方》。
中风口噤不知人事。
白术四两,酒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产后中寒遍身冷直,口噤,不识人。
白术四两,泽泻一两,生姜五钱,水一升,煎服。《产宝》。
头忽眩晕经久不瘥,四体渐羸,饮食无味,好食黄土。
用术三斤,曲三斤,捣筛,酒和丸梧子大。每饮服二十丸,日三服。
忌菘菜、桃、李、青鱼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湿气作痛白术切片,煎汁熬膏,白汤点服。《集简方》。
中湿骨痛术一两,酒三盏,煎一盏,顿服。不饮酒,以水煎之。《三因良方》。
妇人肌热血虚者。
吃力伽散:用白术、白茯苓、白芍药各一两,甘草半两,为散,姜、枣煎服。王焘《外台秘要》。
小儿蒸热脾虚羸瘦,不能饮食。
方同上。
风瘙瘾疹白术为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面多■■雀卵色。
苦酒渍术,日日拭之,极效。《肘后方》。
自汗不止白术末,饮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《千金方》。
脾虚盗汗白术四两,切片,以一两同黄耆炒,一两同牡蛎炒,一两同石斛炒,一两同麦麸炒,拣术为末。每服三钱,食远粟米汤下,日三服。《丹溪方》。
老小虚汗白术五钱,小麦一撮,水煮干,去麦为末,用黄耆汤下一钱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产后呕逆别无他疾者。
白术一两二钱,生姜一两五钱,酒水各二升,煎一升,分三服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脾虚胀满脾气不和,冷气客于中,壅遏不通,是为胀满。
宽中丸:用白术二两,橘皮四两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,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,效。《指迷方》。
脾虚泄泻白术五钱,白芍药一两,冬月用肉豆蔻煨,为末,米饭丸梧子大。每米饮下五十丸,日二。《丹溪心法》。
湿泻暑泻白术、车前子等分,炒为末,白汤下二三钱。《简便方》。
久泻滑肠白术炒、茯苓各一两,糯米炒二两,为末,枣肉拌食,或丸服之。《简便方》。
老小滑泻白术半斤黄土炒过,山药四两炒,为末,饭丸。量人大小,米汤服。或加人参三钱。《濒湖集简方》。
老人常泻白术二两,黄土拌蒸,焙干去土,苍术五钱,泔浸炒,茯苓一两,为末,米糊丸梧子大,每米汤下七、八十丸。《简便方》。
小儿久泻脾虚,米谷不化,不进饮食。
温白丸:用白术炒二钱半,半夏曲二钱半,丁香半钱,为末,姜汁面糊丸黍米大,每米饮随大小服之。《全幼心鉴》。
泻血萎黄肠风痔漏,脱肛泻血,面色萎黄,积年不瘥者。
白术一斤,黄土炒过,研末,干地黄半斤,饭上蒸熟,捣和,干则入少酒,丸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米饮下,日三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孕妇束胎白术、枳壳麸炒等分,为末,烧饭丸梧子大。入月一日,每食前温水三十丸,胎瘦则易产也。《保命集》。
牙齿日长渐至难食,名髓溢病。
白术煎汤,漱服取效,即愈也。张锐《鸡峰备急良方》。
苍术
【释名】赤术《别录》山精《抱朴》仙术《纲目》山蓟〔时珍曰〕异术言术者山之精也,服之令人长生辟谷,致神仙,故有山精、仙术之号。
术有赤、白二种,主治虽近,而性味止发不同。本草不分苍、白,亦未可据。今将《本经》并《别录》、甄权、《大明》四家所说功用,参考分别,各自附方,庶使用者有所依凭。
【修治】〔大明曰〕用术以米泔浸一宿,入药。〔宗奭曰〕苍术辛烈,须[米泔浸]洗,再换泔浸二日,去上粗皮用。〔时珍曰〕苍术性燥,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,切片焙干用。亦有用脂麻同炒,以制其燥者。
【气味】苦、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甘。〔权曰〕甘、辛。
〔时珍曰〕白术甘而微苦,性温而和。赤术甘而辛烈,性温而燥,阴中阳也,可升可降,入足太阴、阳明、手太阴、阳明、太阳之经。
忌同白术。
【主治】风寒湿痹,死肌痉疸。作煎饵久服,轻身延年不饥。《本经》。
主头痛,消痰水,遂皮间风水结肿,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,暖胃消谷嗜食。《别录》。除恶气,弭灾沴。弘景。主大风■痹,心腹胀痛,水肿胀满,除寒热,止呕逆下泄冷痢。甄权。治筋骨软弱,痃癖气块,妇人冷气癥瘕,山岚瘴气温疾。《大明》。明目,暖水脏。刘完素。除湿发汗,健胃安脾,治痿要药。李杲。散风益气,总解诸郁。震亨。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,及脾湿下流,浊沥带下,滑泻肠风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宗奭曰〕苍术气味辛烈,白术微辛苦而不烈。古方及《本经》止言术,未分苍、白。只缘陶隐居言术有两种,自此人多贵白者,往往将苍术置而不用。如古方平胃散之类,苍术为最要药,功效尤速。殊不详本草原无白术之名。
稽康曰:闻道人遗言,饵术、黄精,令人久寿。亦无白字,用宜两审。
〔‘杲’曰〕本草但言术,不分苍、白。而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,能除湿,下安太阴,使邪气不传入脾也。以其经泔浸火炒,故能出汗,与白术止汗特异,用者不可以此代彼。盖有止发之殊,其余主治则同。
〔‘元素’曰〕苍术与白术主治同,但比白术气重而体沉,若除上湿发汗,功最大;若补中焦,除脾胃湿,力少不如白术。腹中窄狭者,须用之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苍术治湿,上中下皆有可用。又能总解诸郁。
痰、火、湿、食、气、血六郁,皆因传化失常,不得升降,病在中焦,故药必兼升降。将欲升之,必先降之;将欲降之,必先升之。
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,气味辛烈,强胃强脾,发谷之气,能径入诸经,疏泄阳明之湿,通行敛涩。香附乃阴中快气之药,下气最速。一升一降,故郁散而平。
〔杨士瀛曰〕脾精不禁,小便漏浊淋不止,腰背酸疼,宜用苍术以敛脾精,精生于谷故也。
〔弘景曰〕白术少膏,可作丸散;赤术多膏,可作煎用。
昔刘涓子挼取其精而丸之,名守中金丸,可以长生。
〔颂曰〕服食多单饵术,或合白茯苓,或合石菖蒲,并捣末,旦日水服,晚再进,久久弥佳??生术,去土水浸,再三煎如饴糖,酒调饮之,更善。今茅山所造术煎,是此法也。
陶隐居言取其精丸之,今乃是膏煎,恐非真也。
〔慎微曰〕梁·《庾肩吾答陶隐居卖术煎启》云:绿叶抽条,紫花标色。百邪外御,六府内充。山精见书,华神在录。木荣火谢,尽采撷之难;启旦移申,穷淋漉之剂。又《谢术蒸启》云:味重金浆,芳逾玉液。足使坐致延生,伏深铭感。
又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》云:南阳文氏,汉末逃难壶山中,饥困欲死。有人教之食术,遂不饥。数十年乃还乡里,颜色更少,气力转胜。
故术一名山精,《神农药经》所谓欲长生,常服山精,是也。
〔时珍曰〕按《吐纳经》云:紫微夫人术序云:吾察草木之胜速益于己者,并不及术之多验也。可以长生久视,远而更灵。山林隐逸得服术者,五岳比肩。
又《神仙传》云:陈子皇得饵术要方,其妻姜氏得疲病,服之自愈,颜色气力如二十时也。
时珍谨按已上诸说,皆似苍术,不独白术。今服食家亦呼苍术为仙术,故皆列于苍术之后,又张仲景辟一切恶气,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。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,弭灾沴。故今病疫及岁旦,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。
《类编》载越民高氏妻,病恍惚谵语,亡夫之鬼凭之。其家烧苍术烟,鬼遽求去。
《夷坚志》载江西一士人,为女妖所染。其鬼将别曰:君为阴气所浸,必当暴泄,但多服平胃散为良。中有苍术能去邪也。
许叔微《本事方》云:微患饮癖三十年。始因少年夜坐写文,左向伏几,是以饮食多坠左边。中夜必饮酒数杯,又向左卧。壮时不觉,三、五年后,觉酒止从左下有声,胁痛食减嘈杂,饮酒半杯即止。十数日,必呕酸水数升。暑月止右边有汗,左边绝无。遍访名医及海上方,间或中病,止得月余复作。其补如天雄、附子、礜石辈,利如牵牛、甘遂、大戟,备尝之矣。自揣必有癖囊,如潦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。但清者可行,而浊者停滞,无路以决之,故积至五、七日必呕而去。脾土恶湿,而水则流湿,莫若燥脾以去湿,崇土以填科臼。乃悉屏诸药,只以苍术一斤,去皮切片为末,油麻半两,水二盏,研虑汁,大枣五十枚,煮去皮核,捣和丸梧子大。每日空腹温服五十丸,增至一二百丸。忌桃、李、雀肉。服三月而疾除。自此常服,不呕不痛,胸膈宽利,饮啖如故,暑月汗亦周身,灯下能书细字,皆术之力也。初服时必觉微燥,以山栀子末沸汤点服解之,久服亦自不燥矣。
【附方】旧三,新三十。
服术法乌髭发,驻颜色,壮筋骨,明耳目,除风气,润肌肤,久服令人轻健。
苍术不计多少,米泔水浸三日,遂日换水,取出刮去黑皮,切片暴干,慢火炒黄,细捣为末。每一斤,用蒸过白茯苓末半斤,炼蜜和丸梧子大,空心卧时热水下十五丸。别用术末六两,甘草末一两,拌和作汤点之,吞丸尤妙。
忌桃、李、雀、蛤、及三白、诸血。《经验方》。
苍术膏《邓才笔峰杂兴方》除风湿,健脾胃,变白驻颜,补虚损,大有功效。
苍术新者,刮去皮薄切,米泔水浸二日,一日一换,取出,以井华水浸过二寸,春、秋五日,夏三日,冬七日,漉出,以生绢袋盛之,放在一半原水中,揉洗津液出,纽干。将渣又捣烂,袋盛于一半原水中,揉至汁尽为度。将汁入大砂锅中,慢火熬成膏。每一斤,入白蜜四两,熬二炷香。每膏一斤,入水澄白茯苓末半斤,搅匀瓶收。每服三匙,侵早、临卧各一服,以温酒送下。
忌醋及酸物、桃、李、雀、蛤、菘菜、首鱼等物。
吴球《活人心统》苍术膏治脾经湿气,少食,足肿无力,伤食,酒色过度,劳逸有伤,骨热。
用鲜白苍术二十斤,浸刮去粗皮,晒切,以米泔浸一宿,取出,同溪水一石,大砂锅慢火煎半干,去渣。再入石南叶三斤,刷去红衣,楮实子一斤,川当归半斤,甘草四两,切,同煎黄色,滤去滓,再煎如稀粥,乃入白蜜三斤,熬成膏。每服三、五钱,空心好酒调服。
苍术丸萨谦斋《瑞竹堂方》云:清上实下,兼治内外障,服。
茅山苍术洗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,用酒、醋、糯泔、童尿各浸三日,一日一换,取出,洗捣晒焙,以黑脂麻同炒香,共为末,酒煮面糊丸梧子大,每空心白汤下五十丸。
八制苍术丸李仲南《永类方》疏风顺气养肾,治腰脚湿气痹痛。
苍术一斤,洗刮净,分作四分,用酒、醋、米泔、盐水各浸三日,晒干。又分作四分,用川椒红、茴香、补骨脂、黑牵牛各一两,同炒香,拣去不用,只取术研末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盐酒送下。五十岁后,加沉香末一两。
苍术散治风湿,常服壮筋骨,明目。
苍术一斤,粟米泔浸过,竹刀刮去皮。半斤以无灰酒浸,半斤以童子小便浸,春五、夏三、秋七、冬十日,取出。净地上掘一坑,炭火煅赤,去炭,将浸药酒、小便倾入坑内,却放术在中,以瓦器盖定,泥封一宿,取出为末。每服一钱,空心温酒或盐汤下。
六制苍术散《万表积善堂方》治下元虚损,偏坠茎痛。
茅山苍术净刮六斤,分作六分:一斤,仓米泔浸二日,炒;一斤,酒浸二日,炒;一斤,青盐半斤炒黄,去盐;一斤,小茴香四两炒黄,去茴;一斤,大茴香四两炒黄,去茴;一斤,用桑椹子汁浸二日,炒。取术为末,每服三钱,空心温酒下。
《瑞竹堂方》固真丹燥湿养脾,助胃固真。
茅山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青盐一两炒,一分川椒一两炒,一分川楝子一两炒,一分小茴香、破故纸各一两炒。并拣术研末,酒煮,面糊丸梧子大,每空心米饮下五十丸。
《乾坤生意》平补固真丹治元脏久虚,遗精白浊,妇人赤白带下崩漏。
金州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川椒一两炒,一分破故纸一两炒,一分茴香、食盐各一两炒,一分川楝肉一两炒。取净术为末,入白茯苓末二两,酒洗当归末二两,酒煮,面糊丸梧子大,每空心盐酒下五十丸。
固元丹治元脏久虚,遗精白浊五淋,及小肠膀胱疝气,妇人赤白带下,血崩便血等疾,以小便频数为效。
好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小茴香、食盐各一两同炒,一分川椒、补骨脂各一两同炒,一分川乌头、川楝子肉各一两同炒,一分用醇醋、老酒各半升,同煮干焙,连同炒药通为末,用酒煮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男以温酒,女以醋汤,空心下。此高司法方也。王璆《百一选方》。
少阳丹苍术米泔浸半日,刮皮晒干为末一斤,地骨皮温水洗净,去心晒研一斤,熟桑椹二十斤,入瓷盆揉烂,绢袋压汁,和末如糊,倾入盘内,日晒夜露,采日精月华,待干研末,炼蜜和丸赤小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无灰酒下,日三服。
一年变发返黑,三年面如童子。刘松石《保寿堂方》。
交感丹补虚损,固精气,乌髭发,此铁瓮城申先生方也,久服令人有子。
茅山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,用酒、醋、米泔、盐汤各浸七日,晒研,川椒红、小茴香各四两,炒研,陈米糊和丸梧子大。每服四十丸,空心温酒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交加丸升水降火,除百病。
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米泔浸炒,一分盐水浸炒,一分川椒炒,一分破故纸炒。黄檗皮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酒炒,一分童尿浸炒,一分小茴香炒,一分生用。拣去各药,只取术、檗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
每服六十丸,空心盐汤下。《邓才笔峰杂兴方》。
坎离丸滋阴降火,开胃进食,强筋骨,去湿热。
白苍术刮净一斤,分作四分:一分川椒一两炒,一分破故纸一两炒,一分五味子一两炒,一分川芎一两炒,只取术研末。川檗皮四斤,分作四分:一斤酥炙,一斤人乳汁炙,一斤童尿炙,一斤米泔炙,各十二次,研末。和匀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早用酒,午用茶,晚用白汤下。《积善堂方》。
不老丹补脾益肾,服之,七十亦无白发。
茅山苍术刮净,米泔浸软,切片四斤:一斤酒浸焙,一斤醋浸焙,一斤盐四两炒,一斤椒四两炒。赤、白何首乌各二斤,泔浸,竹刀刮切,以黑豆、红枣各五升,同蒸至豆烂,曝干。地骨皮去骨一斤。各取净末,以桑椹汁和成剂,铺盆内,汁高三指,日晒夜露,取日月精华,待干,以石臼捣末,炼蜜和丸梧子大。每空心酒服一百丸。此皇甫敬之方也。王海藏《医垒元戎》。
灵芝丸治脾肾气虚,添补精髓,通利耳目。
苍术一斤,米泔水浸,春、夏五日,秋、冬七日,遂日换水,竹刀刮皮切晒,石臼为末,枣肉蒸,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枣汤空心服。《奇效良方》。
补脾滋肾生精强骨,真仙方也。
苍术去皮五斤,为末,米泔水漂,澄取底用。脂麻二升半,去壳研烂,绢袋滤去渣,澄浆拌术,暴干。每服三钱,米汤或酒空心调服。
《孙氏集效方》。
面黄食少男妇面无血色,食少嗜卧。
苍术一斤,熟地黄半斤,干姜炮各一两,春秋七钱,夏五钱,为末,糊丸梧子大,每温水下五十丸。《济生拔萃方》。
小儿癖疾苍术四两,为末,羊肝一具,竹刀批开,撒术末线缚,入砂锅煮熟,捣作丸服。《生生编》。
好食生米男子、妇人因食生熟物留滞肠胃,遂至生虫,久则好食生米,否则终日不乐,至憔悴萎黄,不思饮食,以害其生。
用苍术米泔水浸一夜,剉焙为末,蒸饼丸梧子大。
每服五十丸,食前米饮下,日三服。
益昌伶人刘清啸,一娼名曰花翠,年逾笄病此。惠民局监赵尹,以此治之,两旬而愈。
盖生米留滞,肠胃受湿,则谷不磨而成此疾,苍术能去湿暖胃消谷也。《杨氏家藏经验方》。
腹中虚冷不能饮食,食辄不消,羸弱生病。
术二斤,曲一斤,炒为末,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米汤下,日三服。大冷加干姜三两,腹痛加当归三两,羸弱加甘草二两。
《肘后方》。
脾湿水泻注下,困弱无力,水谷不化,腹痛甚者。
苍术二两,芍药一两,黄芩半两,淡桂二钱,每服一两,水一盏半,煎一盏,温服。脉弦头微痛,去芍药,加防风二两。《保命集》。
暑月暴泻壮脾温胃,饮食所伤。
曲术丸:用神曲炒,苍术米泔浸一夜焙,等分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,米饮下。《和剂局方》。
飧泻久痢椒术丸:用苍术二两,川椒一两,为未,醋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食前温水下。恶痢久者,加桂。《保命集》。
脾湿下血苍术二两,地榆一两,分作二服,水二盏,煎一盏,食前温服。久痢虚滑,以此下桃花丸。《保命集》。
肠风下血苍术不拘多少,以皂角挼浓汁浸一宿,煮干,焙研为末,面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饮下,日三服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湿气身痛苍术泔浸切,水煎,取浓汁熬膏,白汤点服。《简便方》。
补虚明目健骨和血。
苍术泔浸四两,熟地黄焙二两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。每温酒下三五十丸,日三服。《普济方》。
青盲雀目《圣惠方》用苍术四两,泔浸一夜,切焙研末。每服三钱,猪肝三两,批开掺药在内,扎定,入粟米一合,水一碗,砂锅煮熟,熏眼,临卧食肝饮汁,不拘大人、小儿皆治。
又方:不计时月久近。用苍术二两,泔浸,焙捣为末,每服一钱,以好羊子肝一斤,竹刀切破,掺药在内,麻扎,以粟米泔煮熟,待冷食之,以愈为度。
眼目昏涩苍术半斤,泔浸七日,去皮切焙,木贼各二两,为末。每服一钱,茶酒任下。《圣惠方》。
婴儿目涩不开,或出血。
苍术二钱,入猪胆中扎煮。将药气熏眼后,更嚼取汁与服妙。《幼幼新书》。
风牙肿痛苍术盐水浸过,烧存性,研末揩牙,去风热。《普济方》。
脐虫怪病腹中如铁石,脐中水出,旋变作虫行,绕身匝痒难忍,拨扫不尽。
用苍术浓煎汤浴之。仍以苍术末,入麝香少许,水调服。《夏子益奇疾方》。
苗
【主治】作饮甚香,去水。弘景。亦止自汗。
狗脊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强膂《别录》扶筋《别录》百枝《本经》狗青《吴普》。
〔恭曰〕此药苗似贯众,根长多歧,如狗之脊骨,而肉作青绿色,故以名之。〔时珍曰〕强膂、扶筋,以功名也。《别录》又名扶盖,乃扶筋之误。《本经》狗脊一名百枝,《别录》萆薢一名赤节,而《吴普本草》谓百枝为萆薢,赤节为狗脊,皆似误也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狗脊生常山川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〔普曰〕
狗脊如萆薢,茎节如竹有刺,叶圆赤,根黄白,亦如竹根,毛有刺。
《岐伯经》云:茎无节,叶端圆青赤,皮白有赤脉。
〔弘景曰〕
今山野处处有之,与菝葜相似而小异。其茎叶小肥,其节疏,其茎大直,上有刺,叶圆有赤脉,根凸凹■〈山龙〉■〈山从〉如羊角强细者是。
〔苏颂曰〕
今太行山、淄、温、眉州亦有之。
苗尖细碎青色,高一尺以来,无花。其茎中似贯众而细。其根黑色,长三四寸,多歧,似狗之脊骨,大有两指许。其肉青绿色。
春秋采根暴干。
今方亦有用金毛者。陶氏所说乃有刺萆薢,非狗脊也,今江左俗犹用之。
〔‘敩’曰〕
凡使狗脊,勿用透山藤根,形状一般,只是入顶苦,不可饵也。
〔时珍曰〕
〔时珍曰〕狗脊有二种:一种根黑色,如狗脊骨;一种有金黄毛,如狗形,皆可入药。
其茎细而叶花两两对生,正似大叶蕨,比贯众叶有齿,面背皆光。其根大如拇指,有硬黑须簇之。
《吴普》、‘陶弘景’所说根苗,皆是菝葜;苏恭、苏颂所说,即真狗脊也。按张揖《广雅》云:菝葜,狗脊也。张华《博物志》云:菝葜与萆薢相乱,一名狗脊。观此则昔人以菝葜为狗脊,相承之误久矣。然菝葜、萆薢、狗脊三者,形状虽殊,而功用亦不甚相远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修事,火燎去须,细剉了,酒浸一夜,蒸之,从巳至申,取出晒干用。〔时珍曰〕今人惟剉炒去毛须用。
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甘,微温。〔普曰〕神农:苦。桐君、黄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鹊:甘,无毒。李当之:小温。〔权曰〕苦、辛,微热。
〔之才曰〕萆薢为之使,恶败酱、莎草。
【主治】腰背强,关机缓急,周痹寒湿膝痛,颇利老人。《本经》。疗失溺不节,男女脚弱腰痛,风邪淋露,少气目暗,坚脊利俯仰,女子伤中关节重。《别录》。男子女人毒风软脚,肾气虚弱,续筋骨,补益男子。甄权。强肝肾,健骨,治风虚。时珍。
【附方】新四。
男子诸风四宝丹:用金毛狗脊,盐泥固济,煅红去毛,苏木、萆薢、川乌头生用等分,为末,米醋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温酒、盐汤下。《普济方》。
室女白带冲任虚寒,鹿茸丸:用金毛狗脊燎去毛、白敛各一两,鹿茸酒蒸焙二两,为末,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,丸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温酒下。《济生方》。
固精强骨金毛狗脊、远志肉、白茯神、当归身等分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酒服五十丸。《集简方》。
病后足肿但节食以养胃气,外用狗脊煎汤渍洗。吴绶《蕴要》。
贯众《本经》下品
【释名】贯节《本经》贯渠《本经》百头《本经》又名虎卷、扁府。草鸱头《别录》黑狗脊《纲目》凤尾草《图经》〔时珍曰〕此草叶茎如凤尾,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。故草名凤尾,根名贯众、贯节、贯渠。渠者,魁也。
《吴普本草》作贯中,俗作贯仲、管仲者,皆谬称也。《尔雅》云,泺音灼,贯众,即此也。《别录》一名伯萍,一名药藻,皆字讹也。金星草一名凤尾草。与此同名,宜互考之。
〔弘景曰〕近道皆有之。叶如大蕨。
其根形色毛芒,全似老鸱头,故呼为草鸱头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贯众生玄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,二月、八月采根阴干。
〔普曰〕
叶青黄色,两两相对。茎有黑毛丛生,冬夏不死。四月花白,七月实黑,聚相连卷旁生。
三月、八月采根,五月采叶。
〔保升曰〕
苗似狗脊,状如雉尾,根直多枝,皮黑肉赤,曲者名草鸱头,所在山谷阴处则有之。
〔颂曰〕
今陕西、河东州郡及荆、襄间多有之,而少有花者。
春生苗,赤。叶大如蕨。茎干三棱,叶绿色似鸡翎,又名凤尾草。其根紫黑色,形如大瓜,下有一黑须毛,又似老鸱。
郭璞注《尔雅》云,叶员锐,茎毛黑,布地,冬不死,《广雅》谓之贯节是矣。
〔时珍曰〕
多生山阴近水处。
数根丛生,一根数茎,茎大如箸,其涎滑。其叶两两对生,如狗脊之叶而无锯齿,青黄色,面深背浅。其根曲而有尖嘴,黑须丛族,亦似狗脊根而大,状如伏鸱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有毒。
〔之才曰〕雚菌、赤小豆为之使,伏石钟乳。
【主治】腹中邪热气,诸毒,杀三虫。《本经》。去寸白,破癥瘕,除头风,止金疮。《别录》。为末,水服一钱,止鼻血有效。苏颂。治下血崩中滞下,产后血气胀痛,斑疹毒,漆毒,骨哽。解猪病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贯众大治妇人血气,根汁能制三黄,化五金,伏钟乳,结砂制汞,且能解毒软坚。
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,快斑散用之。云贯众有毒,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,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,非古法之分经也。
又黄山谷煮豆帖,言荒年以黑豆一升挼净,入贯众一斤,剉如骰子大,同以水煮,文火斟酌至豆熟,取出日干,覆令展尽余汁,簸去贯众,每日空心啗豆五、七粒,能食百草木枝叶有味可饱。
又王璆《百一选方》,言滁州蒋教授,因食鲤鱼玉蝉羹,为肋肉所哽,凡药皆不效。或令以贯众浓煎汁一盏,分三服,连进至夜,一咯而出。亦可为末,水服一钱。
观此可知其软坚之功,不但治血治疮而已也。
【附方】新一十五。
鼻衄不止贯众根末,水服一钱。《普济方》。
诸般下血肠风酒痢,血痔鼠痔下血。
黑狗脊,黄者不用,须内肉赤色者,即本草贯众也。
去皮毛,剉焙为末。每服二钱,空心米饮下。或醋糊丸梧子大,每米饮下三、四十丸。
或烧存性,出火毒为末,入麝香少许,米饮服二钱。《普济方》。
女人血崩贯众半两,煎酒服之,立止。《集简方》。
产后亡血过多,心腹彻痛者。
用贯众状如刺猬者一个,全用不剉,只揉去毛及花萼,以好醋蘸湿,慢火炙令香熟,候冷为末,米饮空心每服二钱,甚效。《妇人良方》。
赤白带下年深,诸药不能服,日二服。久咳,渐成劳瘵。
凤尾草为末,用鱼鲊蘸食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痘疮不快快斑散:用贯众、赤芍药各一钱,升麻、甘草各五分,入淡竹叶三片,水一盏半,煎七分,温服。王海藏方。
头疮白秃贯众、白芷为末,油调涂之。
又方:贯众烧末,油调涂。《圣惠方》。
漆疮作痒油调贯众末涂之。《千金方》。
鸡鱼骨哽贯众、缩砂、甘草等分,为粗末,绵包少许,含之咽汁,久则随痰自出。《普济方》。
解轻粉毒齿缝出血,臭肿。
贯众、黄连各半两,煎水,入冰片少许,时时漱之。
陆氏《积德堂方》。
血痢不止凤尾草根,即贯众,五钱,煎酒服。陈解元吉言所传。《集简方》。
便毒肿痛贯众,酒服二钱良。《多能鄙事》。
花
【主治】恶疮,令人泄。《别录》。
巴戟天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不凋草《日华》三蔓草〔时珍曰〕名义殊不可晓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今亦用建平、宜都者,根状如牡丹而细,外赤内黑,用之打去心。
〔恭曰〕
其苗俗名三蔓草。
叶似茗,经冬不枯。根如连珠,宿根青色,嫩根白紫,用之亦同,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。
〔大明曰〕
紫色如小念珠,有小孔子,坚硬难捣。
〔宗奭曰〕
巴戟天本有心,干缩时偶自落,或抽去,故中心或空,非自有小孔也。
今人欲要中间紫色,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,不可不察。
〔颂曰〕
今江淮、河东州郡亦有,但不及蜀川者佳,多生山林内。
内地生者,叶似麦门冬而厚大,至秋结实。今方家多以紫色为良。蜀人云:都无紫色者。
采时或用黑豆同煮,欲其色紫,殊失气味,尤宜辨之。又有一种山葎根,正似巴戟,但色白。土人采得,以醋水煮之,乃以杂色戟,莫能辨也。但击破视之,中紫而鲜洁者,伪也;其中虽紫,又有微白,糁有粉色,而理小暗者,真也。真巴戟嫩时亦白,干时亦煮治使紫,力劣弱耳。
根
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,待稍软漉出,再酒浸一伏时,漉出,同菊花熬焦黄,去菊花,以布拭干用。〔时珍曰〕今法:惟以酒浸一宿,剉焙入药。若急用,只以温水浸软去心也。
【气味】辛、甘、微温,无毒。〔大明曰〕苦。
〔之才曰〕覆盆子为之使,恶雷丸、丹参、朝生。
【主治】大风邪气,阴痿不起,强筋骨,安五脏,补中增志益气。《本经》。疗头面游风,小腹及阴中相引痛,补五劳,益精,利男子。《别录》。治男子夜梦鬼交精泄,强阴下气,治风癞。甄权。治一切风,疗水胀。《日华》。治脚气,去风疾,补血海。时珍。出仙经。
【发明】〔‘好古’曰〕巴戟天,肾经血分药也。
〔权曰〕病人虚损,加而用之。
〔宗奭曰〕有人嗜酒,日须五、七杯,后患脚气甚危。或教以巴戟半两,糯米同炒,米微转色,去米不用,大黄一两,剉炒,同为末,熟蜜丸,温水服五、七十丸,仍禁酒,遂愈。
[附录]巴棘〔《别录》曰〕味苦,有毒。
主恶疥疮出虫。
生高地,叶白有刺,根连数十枚。
一名女木
远志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苗名小草《本经》细草《本经》棘菀《本经》葽绕《本经》。
〔时珍曰〕此草服之以益智强志,故有远志之称。《世说》载谢安云:处则为远志,出则为小草。
《记事珠》谓之醒心杖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远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,四月采根叶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冤句属兖州济阴郡,今此药犹从彭城北兰陵来。
用之去心取皮,一斤止得三两尔。亦入仙方用。
小草状似麻黄而青。
〔志曰〕
茎叶似大青而校比之麻黄,陶不识也。
〔禹锡曰〕
按《尔雅》云:葽绕,[棘菀]。郭璞注云:今远志也。似麻黄,赤华,叶锐而黄。其上谓之[小草]。
〔颂曰〕
今[河]、[陕]、[洛西州郡]亦有之。
根形如[蒿根],黄色。苗似麻黄而青,又如[毕豆]。叶亦有似[大青]而小者。三月开白花。根长及一尺。
[泗州]出者花红,根叶俱大于他处。[商州]出者根乃黑色。
俗传[夷门]出者最佳。
四月采根晒干。
古方通用远志、小草。今医但用远志,稀用小草。
〔时珍曰〕
远志有大叶、小叶二种:‘陶弘景’所说者小叶也,马志所说者大叶也,大叶者花红。
根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须去心,否则令人烦闷。仍用甘草汤浸一宿,暴干或焙干用。
【气味】苦,温,无毒。
〔之才曰〕远志、小草,得茯苓、冬葵子、龙骨良。畏珍珠、藜芦、蜚蠊、齐蛤。
〔弘景曰〕药无齐蛤,恐是百合也。〔权曰〕是蛴螬也。〔恭曰〕
《药录》下卷有齐蛤,陶说非也。
【主治】咳逆伤中,补不足,除邪气,利九窍,益智慧,耳目聪明,不忘,强志倍力。久服轻身不老。《本经》。利丈夫,定心气,止惊悸,益精,去心下膈气,皮肤中热,面目黄。《别录》。杀天雄、附子、乌头毒,煎汁饮之。之才。治健忘,安魂魄,令人不迷,坚壮阳道。甄权。长肌肉,助筋骨,妇人血噤失音,小儿客忤。《日华》。肾积奔豚。好古。治一切痈疽。时珍。
叶
【主治】益精补阴气,止虚损梦泄。《别录》。
【发明】〔‘好古’曰〕远志,肾经气分药也。〔时珍曰〕远志入足少阴肾经,非心经药也。
其功专于强志益精,治善忘。
盖精与志,皆肾经之所藏也。肾精不足,则志气衰,不能上通于心,故迷惑善忘。《灵枢经》云:肾藏精,精舍志。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,志伤则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。又云:人之善忘者,上气不足,下气有余,肠胃实而心肺虚,虚则营卫留于下,久之不以时上,故善忘也。陈言《三因方》,远志酒治痈疽,云有奇功,盖亦补肾之力尔。
葛洪《抱朴子》云: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,有子三十七人,能坐在立亡也。
【附方】旧三,新四。
心孔昏塞多忘善误。
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,着巾角中,还为末服之,勿令人知。《肘后方》。
胸痹心痛逆气,膈中饮食不下。
小草丸:用小草、桂心、干姜、细辛、蜀椒出汗各三两,附子二分炮,六物捣下筛,蜜和丸梧子大。先食米汁下三丸,日三服,不知稍增,以知为度。
忌猪肉、冷水、生葱、生菜。范汪《东阳方》。
喉痹作痛远志肉为末,吹之,涎出为度。《直指方》。
脑风头痛不可忍。
远志末畜鼻。《宜明方》。
吹乳肿痛远志焙研,酒服二钱,以滓傅之。《袖珍方》。
一切痈疽远志酒: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,恶候侵大。
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,傅之即痛。有忧怒等气积,内攻则痛不可忍,傅之即不痛。或蕴热在内,热逼人手不可近,傅之即清凉。或气虚冷,溃而不敛,傅之即敛。此本韩大夫宅用以救人方,极验。若七情内郁,不问虚实寒热,治之皆愈。用远志不以多少,米泔浸洗,捶去心,为末。每服三钱,温酒一盏调,澄少顷,饮其清,以滓傅患处。《三因方》。
小便为浊远志,甘草水煮半斤,茯神、盆智仁各二两,为末,酒糊丸梧子大,每空心枣汤下五十丸。《普济》。
百脉根《唐本》
集解】〔恭曰〕
出肃州、巴西。叶似苜蓿,花黄,根如远志。
二月、三月采根日干。
〔时珍曰〕
〔时珍曰〕按《唐书》作柏脉根,肃州岁贡之。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大方中亦时用之。今不复闻此,或者名称又不同也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
【主治】下气止渴去热,除虚劳,补不足。酒浸或水煮,丸散兼用。《唐本》。
淫羊藿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仙灵脾《唐本》放杖草《日华》弃杖草《日华》千两金《日华》干鸡筋《日华》黄连祖《日华》三枝九叶草《图经》刚前《本经》〔弘景曰〕服之使人好为阴阳,西川北部有淫羊,一日百遍合,盖食此藿所致,故名淫羊藿。〔时珍曰〕豆叶曰藿,此叶似之,故亦名藿。仙灵脾、千两金、放杖、刚前,皆言其功力也。鸡筋、黄连祖,皆因其根形也。柳子厚文作仙灵毗,人脐日毗,此物补下,于理尤通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淫羊藿生上郡阳山山谷。
〔恭曰〕
所在皆有。叶形似小豆而圆薄,茎细亦坚,俗名仙灵脾是也。
〔颂曰〕
江东、陕西、泰山、汉中、湖湘间皆有之。
茎如粟秆。叶青似杏,叶上有棘。根紫色有须。四月开白花,亦有紫花者。碎小独头子。
五月采叶晒干。
湖湘出者,叶如小豆,枝茎紧细,经冬不凋,根似黄连。关中呼为三枝九叶草。苗高一二尺许,根叶俱堪用。
《蜀本草》言生处不闻水声者良。
〔时珍曰〕
〔时珍曰〕生大山中。一根数茎,茎粗如线,高一二尺。一茎二桠,一桠三叶。叶长二三寸,如杏叶及豆藿,面光背淡,甚薄而细齿,有微刺。根叶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时呼仙灵脾,以夹刀夹去叶四畔花枝,每一斤用羊脂四两拌炒。待脂尽为度。
【气味】辛,寒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雷公:辛。李当之:小寒。〔权曰〕甘,平。可单用。〔保升曰〕性温。〔时珍曰〕甘、香、微辛,温。
〔之才曰〕薯蓣、紫芝为之使,得酒良。
【主治】阴痿绝伤,茎中痛,利小便,益气力,强志。《本经》。坚筋骨,消瘰疬赤痈,下部有疮,洗出虫。丈夫久服,令人无子。《别录》。
〔机曰〕无子字误,当作有子。
丈夫绝阳无子,女人绝阴无子,老人昏耄,中年健忘,一切冷风劳气,筋骨挛急,四肢不仁,补腰膝,强心力。《大明》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淫羊藿味甘气香,性温不寒,能益精气,乃手足阳明、三焦、命门药也,真阳不足者宜之。
【附方】旧三,新五。
仙灵脾酒益丈夫兴阳,理腰膝冷。
用淫羊藿一斤,酒一斗,浸三日,逐时饮之。《食医心镜》。
偏风不遂皮肤不仁,宜服。
仙灵脾酒:仙灵脾一斤,细剉,生绢袋盛,于不津器中,用无灰酒二斗浸之,重封,春、夏三日、秋、冬五日后,每日暖饮,常令醺然,不得大醉,酒尽再合,无不效验。合时,切忌鸡犬妇人见。《圣惠方》。
三焦咳嗽腹满不饮食,气不顺。
仙灵脾、覆盆子、五味子炒各一两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,每姜茶下二十丸。《圣济录》。
目昏生翳仙灵脾,生王瓜即小栝楼红色者,等分,为末。每服一钱,茶下,日二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病后青盲日近者可治。
仙灵脾一两,淡豆豉一百粒,水一碗半,煎一碗,顿服即瘳。《百一选方》。
小儿雀目仙灵脾根、晚蚕蛾各半两,炙甘草、射干各二钱半,为末。用羊子肝一枚,切开掺药二钱,扎定,以黑豆一合,米泔一盏,煮熟,分二次食,以汁送之。《普济方》。
痘疹入目仙灵脾、威灵仙等分,为末。每服五分,米汤下。
《痘疹便览》。
牙齿虚痛仙灵脾为粗末,煎汤频漱,大效。《奇效方》。
仙茅《开宝》
【释名】独茅《开宝》茅爪子《开宝》婆罗门参〔珣曰〕其叶似茅,久服轻身,故名仙茅。梵音呼为阿输乾陀。
〔倾曰〕其根独生。始因西域僧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,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,言其功补如人参也。
【集解】〔珣曰〕
仙茅生西域,叶似茅,其根粗细有节,或如笔管,有节文理。花黄色多涎。自武城来,蜀中诸州亦皆有之。今大庾岭、蜀川、江湖、两浙诸州亦有之。叶青如茅而软,且略阔,面有纵文。又似初生棕榈秧,高尺许。至冬尽枯,春初乃生。
三月有花如栀子花,黄色,不结实。其根独茎而直,大如小指,下有短细肉根相附,外皮稍粗褐色,内肉黄白色。
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用。
衡山出者花碧,五月结黑子。
〔时珍曰〕
苏颂所说详尽得之。但四五月中抽茎四五寸,开小花深黄色六出,不似栀子。
处处大山中有之,人惟取梅岭者用,而会典成都岁贡仙茅二十一斤。
根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采得以清水洗,刮去皮,于槐砧上用铜刀切豆许大,以生稀布袋盛,于乌豆水中浸一宿,取出用酒拌湿蒸之,从巳至亥,取出暴干。勿犯铁器及牛乳,斑人鬓须。〔大明曰〕彭祖单服洗:以竹刀刮切,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,后无妨损。
【气味】辛,温,有毒。〔珣曰〕叶,微温,有小毒。又曰:辛,平,宣而复补,无大毒,有小热、小毒。
【主治】心腹冷气不能食,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,丈夫虚劳,老人失溺无子,益阳道。久服通神强记,助筋骨,益肌肤,长精神,明目。《开宝》。治一切风气,补暖腰脚,清安五脏。久服轻身,益颜色。丈夫五劳七伤,明耳目,填骨髓。李珣。开胃消食下气,益房事不倦。《大明》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五代唐筠州刺史王颜著《续传信方》,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茅方,当时盛行。云五劳七伤,明目益筋力,宣而复补。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,表其功力也。本西域道人所传。开元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,明皇服之有效,当时禁方不传。天宝之乱,方书流散,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,传与司徒李勉、尚书路嗣供、给事齐杭、仆射张建封服之,皆得力。路公久服金石无效,得此药,其益百倍。齐给事守缙云曰,少气力,风疹继作,服之遂愈。
八九月采得,竹刀刮去黑皮,切如豆粒,米泔浸两宿,阴干捣筛,熟蜜丸梧子大,每旦空心酒饮任便下二十丸。
忌铁器,禁食牛乳及黑牛肉,大减药力。
〔‘机’曰〕五台山有仙茅,患大风者,服之多瘥。
〔时珍曰〕按许真君书云:仙茅久服长生。其味甘能养肉,辛能养节,苦能养气,咸能养骨,滑能养肤,酸能养筋,宜和苦酒服之,必效也。
又范成大《虞衡志》云:广西英州多仙茅,其羊食之,举体悉化为筋,不复有血肉,食之补人,名乳羊。
沈括《笔谈》云:夏文庄公禀赋异于人,但睡则身冷如逝者,既觉须令人温之,良久乃能动。常服仙茅、钟乳、硫黄,莫知纪极。
观此则仙茅盖亦性热,补三焦命门之药也,惟阳弱精寒、禀赋素怯者宜之。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,反能动火。
按张杲《医说》云:一人中仙茅毒,舌胀出口,渐大与肩齐。因以小刀之,随破随合,至百数,始有血一点出,曰可救矣。煮大黄、朴消与服,以药掺之,应时消缩。此皆火盛性淫之人过服之害也。
弘治间,东海张弼梅岭仙茅诗,有使君昨日才持去,今日人来乞墓铭之句。皆不知服食之理,惟借药纵恣以速其生者,于仙茅何尤。
【附方】新二。
仙茅丸壮筋骨,益精神,明目,黑髭须。
仙茅二斤,糯米泔浸五日,去赤水,夏月浸三日,铜刀刮剉阴干,取一斤;苍术二斤,米泔浸五日,刮皮焙干,取一斤;枸杞子一斤;车前子十二两;白茯苓去皮,茴香炒,柏子仁去壳,各八两;生地黄焙,熟地黄焙,各四两;为末,酒煮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温酒下,日二服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定喘下气补心肾。
神秘散:用白仙茅半两,米泔浸三宿,晒炒;团参二钱半;阿胶一两半,炒;鸡膍胵一两,烧;为末。每服二钱,糯米饮空心下,日二。《三因方》。
玄参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黑参《纲目》玄台《吴普》重台《本经》鹿肠《吴普》正马《别录》逐马《药性》馥草《开宝》野脂麻《纲目》鬼藏《吴普》〔时珍曰〕玄,黑色也。《别录》一名端,一名咸,多未详。〔弘景曰〕其茎微似人参,故得参名。〔志曰〕合香家用之,故俗呼馥草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玄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,三月、四月采根暴干。
〔普曰〕
生冤句山阳。
三月生苗。其叶有毛,四四相值,似芍药。黑茎,茎方,高四五尺。叶亦生枝间。四月实黑。
〔弘景曰〕
今出近道,处处有之。茎似人参而长大。根甚黑,亦微香,道家时用,亦以合香。
〔恭曰〕
玄参根苗并臭,茎亦不似人参,未见合香。
〔志曰〕
其茎方大,高四五尺,紫赤色而有细毛。叶如掌大而尖长。根生青白,干即紫黑,新者润腻。
陶云茎似人参,苏言根苗并臭,似未深识。
〔颂曰〕
二月生苗。叶似脂麻对生,又如槐柳而尖长有锯齿。细茎青紫色。七月开花青碧色。八月结子黑色。
又有白花者,茎方大,紫赤色而有细毛,有节若竹者,高五六尺。
其根一根五七枚,三月、八月采暴干。或云蒸过日干。
〔时珍曰〕
今用玄参,正如苏颂所说。其根有腥气,故苏恭以为臭也。
宿根多地蚕食之,故其中空。花有紫白二种。
根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采得后,须用蒲草重重相隔,入甑蒸两伏时,晒干用。
勿犯铜器,饵之噎人喉,丧人目。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咸。〔普曰〕神农、桐君、黄帝、雷公:苦,无毒。岐伯:寒。
〔‘元素’曰〕足少阴肾经君药也,治本经须用。
〔之才曰〕恶黄耆、干姜、大枣、山茱萸,反藜芦。
【主治】腹中寒热积聚,女子产乳余疾,补肾气,令人明目。《本经》。主暴中风伤寒,身热支满,狂邪忽忽不知人,温疟洒洒,血瘕,下寒血,除胸中气,下水止烦渴,散颈下核,痈肿,心腹痛,坚症,定五脏。久服补虚明目,
强阴益精。《别录》。热风头痛,伤寒劳复,治暴结热,散瘤瘘瘰疬。甄权。治游风,补劳损,心惊烦躁,骨蒸传尸邪气,止健忘,消肿毒。《大明》。滋阴降火,解斑毒,利咽喉,通小便血滞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‘元素’曰〕玄参乃枢机之剂,管领诸气上下,清肃而不浊,风药中多用之。
故《活人书》治伤寒阳毒,汗下后毒不散,及心下懊憹,烦不得眠,心神颠倒欲绝者,俱用玄参。以此论之,治胸中氤氲之气,无根之火,当以玄参为圣剂也。
〔时珍曰〕肾水受伤,真阴失守,孤阳无根,发为火病,法宜壮水以制火,故玄参与地黄同功。其消瘰疬亦是散火,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七。
诸毒鼠瘘玄参渍酒,日日饮之。《开宝本草》。
年久瘰疬生玄参捣傅之,日二易之。《广利方》。
赤脉贯瞳玄参为末,以米泔煮猪肝,日日蘸食之。《济急仙方》。
发斑咽痛玄参升麻汤:用玄参、升麻、甘草各半两,水三盏,煎一盏半,温服。《南阳活人书》。
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。
玄参、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,为末,新水服一盏立瘥。《圣惠方》。
鼻中生疮玄参末涂之。或以水浸软塞之。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三焦积热玄参、黄连、大黄各一两,为末,炼蜜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白汤下。小儿丸粟米大。《丹溪方》。
小肠疝气黑参■〈父且〉咀炒,为丸。每服一钱半,空心酒服,出汗即效。孙天仁《集效方》。
烧香治痨《经验方》用玄参一斤,甘松六两,为末,炼蜜一斤和匀,入瓶中封闭,地中埋罯十日取出。更用灰末六两,烧蜜六两,同和入瓶,更罯五日取出。烧之,常令闻香,疾自愈。
〔颂曰〕初入瓶中封固,煮一伏时,破瓶取捣入蜜,别以瓶盛,埋地中罯过用。
亦可熏衣。
地榆《本经》中品校正:并入《别录》有名未用酸赭。
【释名】玉豉酸赭〔弘景曰〕其叶似榆而长,初生布地,故名。其花子紫黑色如豉,故又名玉豉。
〔时珍曰〕按:《外丹方》言地榆一名酸赭,其味酸、其色赭故也。今蕲州俚人呼地榆为酸赭,又讹赭为枣,则地榆、酸赭为一物甚明,其主治之功亦同,因并《别录》有名未用酸赭为一云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,二月、八月采根暴干。
又曰:酸赭生昌阳山,采无时。
〔颂曰〕
今处处平原川泽皆有之。
宿根三月内生苗,初生布地,独茎直上,高三、四尺,对分出叶。叶似榆叶而稍狭,细长似锯齿状,青色。七月开花如椹子,紫黑色。根外黑里红,似柳根。
〔弘景曰〕
其根亦入酿酒。道方烧作灰,能烂石,故煮石方用之。其叶山人乏茗时,采作饮亦好,又可煠茹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甘、酸。〔权曰〕苦,平。〔‘元素’曰〕气微寒,味微苦,气味俱薄,其体沉而降,阴中阳也,专主下焦血。〔‘杲’曰〕味苦、酸,性微寒,沉也,阴也。
〔之才曰〕得发良,恶麦门冬,伏丹砂、雄黄、硫黄。
【主治】妇人乳产,痉痛七伤,带下五漏,止痛止汗,除恶肉,疗金疮。
《本经》。止脓血,诸瘘恶疮热疮,补绝伤,产后内塞,可作金疮膏,消酒,除渴,明目。《别录》。止冷热痢疳痢,极效。《开宝》。止吐血鼻衄肠风,月经不止,血崩,产前后诸血疾,并水泻。《大明》。治胆气不足。李杲。汁酿酒治风痹,补脑。捣汁涂虎犬蛇虫伤。时珍。酸赭:味酸。主内漏,止血不足。《别录》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古者断下多用之。
〔炳曰〕同樗皮治赤白痢。
〔宗奭曰〕其性沉寒,入下焦。若热血痢则可用。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,即未可轻使。
〔时珍曰〕地榆除下焦热,治大小便血证。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。其梢则能行血,不可不知。
杨士瀛云:诸疮,痛者加地榆,痒者加黄芩。
【附方】旧八,新六。
男女吐血地榆三两,米醋一升,煮十余沸,去滓,食前稍热服一合。《圣惠方》。
妇人漏下赤白不止,令人黄瘦。
方同上。
血痢不止地榆晒研,每服二钱,掺在羊血上,炙熟食之,以捻头煎汤送下。
一方:以地榆煮汁作饮,每服三合。《圣济》。
赤白下痢骨立者。
地榆一斤,水三升,煮一升半,去滓,再煎如稠饧,绞滤,空腹服三合,日再服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。
久病肠风痛痒不止。
地榆五钱,苍术一两,水二钟,煎一钟,空心服,日一服。《活法机要》。
下血不止二十年者。
取地榆、鼠尾草各二两。水二升,煮一升,顿服。
若不断,以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。《肘后方》。
结阴下血腹痛不已。
地榆四两,炙甘草三两,每服五钱,水一盏,入缩砂四七枚,煎一盏半,分二服。《宣明方》。
小儿疳痢地榆煮汁,熬如饴糖,与服便已。《肘后方》。
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,兼以渍疮。《肘后方》。
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,并为末傅之。亦可为末,白汤服,日三。
忌酒。《梅师方》
代指肿痛地榆煮汁渍之,半日愈。《千金方》。
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,日洗二次。《千金方》。
小儿面疮焮赤肿痛。
地榆八两,水一斗,煎五升,温洗之。《卫生总微方》。
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,不拘多少阴干,百日烧为灰。复取生者,与灰合捣万下。灰三分,生末一分,合之。若石二三斗,以水浸过三寸,以药入水搅之,煮至石烂可食乃已。《臞仙神隐书》。
叶
【主治】作饮代茶,甚解热。苏恭。
丹参《本经》上品
【释名】赤参《别录》山参《日华》郄蝉草《本经》木羊乳《吴普》逐马弘景奔马草〔时珍曰〕五参五色配五脏。故人参入脾曰黄参,沙参入肺曰白参,玄参入肾曰黑参,牡蒙入肝曰紫参,丹参入心曰赤参,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。古人舍紫参而称苦参,未达此义尔。〔炳曰〕丹参治风软脚,可逐奔马,故名奔马草,曾用实有效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丹参生桐柏川谷及太山,五月采根暴干。
〔弘景曰〕
此桐柏在义阳,是淮水发源之山,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。今近道处处有之。
茎方有毛,紫花,时人呼为逐马。
〔普曰〕
茎叶小房如荏有毛,根赤色,四月开紫花,二月、五月采根阴干。
〔颂曰〕
今陕西、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。
二月生苗,高一尺许。茎方有棱,青色。叶相对,如薄荷而有毛。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,红紫色,似苏花。根赤色,大者如指,长尺余,一苗数根。〔恭曰〕
冬采者良,夏采者虚恶。
〔时珍曰〕
处处山中有之。
一枝五叶,叶如野苏而尖,青色皱毛。小花成穗如蛾形,中有细子。其根皮丹而肉紫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微寒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桐君、黄帝、雷公:苦,无毒。岐伯:咸。〔李当之〕大寒。
〔弘景曰〕久服多眼赤,故应性热,今云微寒,恐谬也。
〔权曰〕平。
〔之才曰〕畏硷水,反藜芦。
【主治】心腹邪气,肠鸣幽幽如走水,寒热积聚,破癥除瘕,止烦满,益气。《本经》。养血,去心腹痛疾结气,腰脊强脚痹,除风邪留热。久服利人。《别录》。渍酒饮,疗风痹足软。弘景。主中恶及百邪鬼魅,腹痛气作,声音鸣吼,能定精。甄权。养神定志,通利关脉,治冷热劳,骨节疼痛,四肢不遂,头痛赤眼,热温狂闷,破宿血,生新血,安生胎,落死胎,止血崩带下,调妇人经脉不匀,血邪心烦,恶疮疥癣,瘿赘肿毒丹毒,排脓止痛,生肌长肉。《大明》。活血,通心包络,治疝痛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丹参色赤味苦,气平而降,阴中之阳也。
入手少阴、厥阴之经,心与包络血分药也。
按:《妇人明理论》云:四物汤〈治妇人驳,不问产前产后,经水多少,皆可通用。惟一味丹参散,主治与之相同。盖丹参〈能破宿血〉,〈补新血〉,〈安生胎〉,〈落死胎〉,〈止崩中带下〉,〈调经脉〉,其功大类当归、地黄、芎藭、芍药故也。
【附方】旧三,新四。
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,或前或后,或多或少,产前胎不安,产后恶血不下,兼治冷热劳,腰脊痛,骨节烦疼。
用丹参洗净,切晒为末。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。《妇人明理方》。
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,酒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一日三服。亦可水煮。《千金方》。
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,白汗出,欲死。
以丹参一两为末。每服二钱,热酒调下。《圣惠方》。
小儿身热汗出拘急,因中风起。
丹参半两,鼠屎炒三十枚,为末。每服三钱,浆水下。《圣济总录》。
惊痫发热丹参摩膏:用丹参、雷丸各半两,猪膏二两,同煎七上七下,滤去滓盛之。每以摩儿身上,日三次。《千金方》。
妇人乳痈丹参、白芷、芍药各二两,■〈父且〉咀,以醋淹一夜,猪脂半斤,微火煎成膏,去滓傅之。孟诜《必效方》。
热油火灼除痛生肌。
丹参八两剉,以水微调,取羊脂二斤,煎三上三下,以涂疮上。《肘后方》。
紫参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牡蒙《本经》童肠《别录》马行《别录》众戎《别录》五鸟花《纲目》〔时珍曰〕紫参、王孙,并有牡蒙之名。古方所用牡蒙,多是紫参也。
按:《钱起诗集》云:紫参,幽芳也。五葩连萼,状如飞禽羽举。故俗名五鸟花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,三月采根,火炙使紫色。
〔普曰〕
紫参一名牡蒙,生河西或商山。
圆聚生根,黄赤有文,皮黑中紫,五月花紫赤,实黑大如豆。
〔弘景曰〕
今方家皆呼为牡蒙,用之亦少。
〔恭曰〕
紫参叶似羊蹄,紫花青穗。其根皮紫黑,肉红白,肉浅皮深。
所在有之。长安见用者,出蒲州。
牡蒙乃王孙也,叶似及己而大,根长尺余,皮肉亦紫色,根苗不相似。
〔颂曰〕
今河中、晋、解、齐及淮、蜀州郡皆有之。
苗长一二尺,茎青而细。其叶青似槐叶,亦有似羊蹄者。五月开花白色,似葱花,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。根淡紫,黑色,如地黄状,肉红白色,肉浅而皮深。
三月采根,火炙紫色。又云:六月采,晒干用。
〔时珍曰〕
紫参根干紫黑色,肉带红白,状如小紫草。
《范子计然》云:紫参出三辅,有三色,以青赤色为善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微寒。〔普曰〕牡蒙,神农、黄帝:苦。〔李当之〕小寒。
〔之才曰〕畏辛夷。
【主治】心腹积聚,寒热邪气,通九窍,利大小便。《本经》。疗肠大热,唾血衄血,肠中聚血,痈肿诸疮,止渴益精。《别录》。治心腹坚胀,散瘀血,
治妇人血闭不通。甄权。主狂疟瘟疟,鼽血汗出。好古。治血痢。好古。牡蒙:治金疮,破血,生肌肉,止通,赤白痢,补虚益气,除脚肿,发阴阳。苏恭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紫参色紫黑,气味俱厚,阴也,沉也。
入足厥阴之经,肝脏血分药也。
故治诸血病,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。
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,所用牡蒙即此物也。
唐·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《小品方》牡蒙所主之证,正是紫参。若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,不治血玻故今移附于此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二。
紫参汤治痢下。
紫参半斤,水五升,煎二升,入甘草二两,煎取半升,分三服。张仲景《金匮玉函》。
吐血不止紫参、人参、阿胶炒等分,为末,乌梅汤服一钱。
一方去人参,加甘草,以糯米汤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面上酒刺五参丸:用紫参、丹参、人参、苦参、沙参各一两,为末,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茶下。《普济》。
王孙《本经》中品校正:并入《拾遗》旱藕。
【释名】牡蒙弘景黄孙《别录》黄昏《别录》旱藕〔普曰〕楚名王孙。齐名长孙,又名海孙。吴名白功草,又名蔓延。〔时珍曰〕紫参一名牡蒙,木部合欢一名黄昏,皆与此名同物异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王孙生海西川谷,及汝南城郭垣下。
〔普曰〕
蔓延赤文,茎叶相当。
〔弘景曰〕
今方家皆呼为黄昏,云牡蒙,市人少识者。
〔恭曰〕
按陈延之《小品方》,述本草牡蒙一名王孙。徐之才《药对》有牡蒙无王孙。此则一物明矣。
牡蒙叶似及己而大,根长尺余,皮肉皆紫色。
〔藏器曰〕
旱藕生太行山中,状如藕。
〔时珍曰〕
王孙叶生颠顶,似紫河车叶。
按《神农》及《吴普本草》,紫参一名牡蒙。‘陶弘景’亦曰,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。其王孙并无牡蒙之名,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,又名牡蒙,且无形状。唐·苏恭始以紫参、牡蒙为二物,谓紫参叶似羊蹄,王孙叶似及己。
但古方所用牡蒙,皆为紫参;后人所用牡蒙,乃王孙非紫参也。不可不辨。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:终南山有旱藕,饵之延年,状类葛粉。帝取作汤饼,赐大臣。
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:旱藕者,牡蒙也,方家久不用,抚易名以神之尔。据此牡蒙乃王孙也。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,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,自可推也。苏恭引《小品方》牡蒙所主之证,乃紫参,非王孙,故今移附紫参之下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、雷公:苦,无毒。黄帝:甘。〔藏器曰〕旱藕:甘。平,无毒。
【主治】五脏邪气,寒湿痹,四肢疼酸,膝冷痛。《本经》。疗百病,益气。《别录》。旱藕:主长生不饥,黑毛发。藏器
紫草《本经》中品
【释名】紫丹《别录》紫芺音袄茈■〈艹戾〉《广雅》。音紫戾。藐《尔雅》。
音邈。地血《吴普》鸦衔草〔时珍曰〕此草花紫根紫,可以染紫,故名。
《尔雅》作茈草。瑶、侗人呼为鸦衔草。
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,三月采根阴干。
〔弘景曰〕
今出襄阳,多从南阳新野来,彼人种之,即是今染紫者,方药都不复用。
《博物志》云:平氏阳山紫草特好,魏国者染色殊黑,比年东山亦种之,色小浅于北者。
〔恭曰〕
所在皆有,人家或种之。
苗似兰香,茎赤节青,二月开花紫白色,结实白色,秋月熟。
〔时珍曰〕
种紫草,三月逐垄下子,九月子熟时刈草,春社前后采根阴干,其根头有白毛如茸。
未花时采,则根色鲜明;花过时采,则根色黯恶。采时以石压扁曝干。收时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,皆令草黄色。
根
【修治】〔敩曰〕凡使,每一斤用蜡二两溶水拌蒸之,待水干,取去头并两畔髭,细剉用。
【气味】苦,寒,无毒。〔权曰〕甘,平。〔‘元素’曰〕苦,温。
〔时珍曰〕甘、咸,寒。
入手、足厥阴经。
【主治】心腹邪气,五疸,补中益气,利九窍。《本经》。通水道,疗肿胀满痛。以合膏,疗小儿疮,及面皶。《别录》。治恶疮瘑癣。甄权。治斑疹痘毒,活血凉血,利大肠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紫草古方稀用。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,以此作药,使其发出。
韦宙《独行方》,治豌豆疮,煮紫草汤饮,后人相承用之,其效尤速。
〔时珍曰〕紫草味甘咸而气寒,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。
其功长于凉血活血,利大小肠。故痘疹欲出未出,血热毒盛,大便闭涩者,宜用之。已出而紫黑便闭者,亦可用。
若已出而红活,及白陷大便利者,切宜忌之。
故杨士瀛《直指方》云:紫草治痘,能导大便,使发出亦轻。
得木香、白术佐之,尤为有益。
又曾世荣《活幼心书》云:紫草性寒,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,脾气虚者反能作泻。
古方惟用茸,取其初得阳气,以类触类,所以用发痘疮。今人不达此理,一概用之,非矣。
【附方】旧三,新六。
消解痘毒紫草一钱,陈皮五分,葱白三寸,新汲水煎服。《直指方》。
婴童疹痘三、四日,隐隐将出未出,色赤便闭者。
紫草二两剉,以百沸汤一盏泡,封勿泄气,待温时服半合,则疮虽出亦轻。大便利者勿用。煎服亦可。《经验后方》。
痘毒黑疔紫草三钱,雄黄一钱,为末,以胭脂汁调,银簪挑破,点之极妙。《集简方》。
痈疽便闭紫草、栝楼实等分,新水煎服。《直指方》。
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小便卒淋紫草一两,为散,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。《千金翼》。
产后淋沥方同上。《产宝》。
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。《圣惠方》。
火黄身热午后却凉,身有赤点。或黑点者,不可治。
宜烙手足心、背心、百会、下廉。
内服紫草汤:紫草、吴蓝一两,木香、黄连各一两,水煎服。《三十六黄方》。
白头翁《本经》下品
【释名】野丈人《本经》胡王使者《本经》奈何草《别录》〔弘景曰〕处处有之。近根处有白茸,状似白头老翁,故以为名。〔时珍曰〕丈人、胡使、奈何,皆状老翁之意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,四月采。
〔恭曰〕
其叶似芍药而大,抽一茎。茎头一花,紫色,似木槿花。实大者如鸡子,白毛寸余,皆披下,似■〈毒縣〉头,正似白头老翁,故名焉。陶言近根有白茸,似不识也。太常所贮蔓生者,乃是女萎。
其白头翁根,似续断而扁。
〔保升曰〕
所在有之。有细毛,不滑泽,花蕊黄。
二月采花,四月采实,八月采根,皆日干。
〔颂曰〕
处处有之。正月生苗,作丛生,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。叶生茎头,如杏叶,上有细白毛而不滑泽。近根有白茸。根紫色,深如蔓菁。其苗有风则静,无风而摇,与赤箭、独活同也。
陶注未述茎叶,苏注言叶似芍药,实如鸡子,白毛寸余者,皆误矣。
〔宗奭曰〕
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,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,正如苏恭所说。
至今本处山中及人卖白头翁丸,言服之寿考,又失古人命名之义。
陶氏所说,失于不审,宜其排叱也。
〔‘机’曰〕
寇宗奭以苏恭为是,苏颂以陶说为是。大抵此物用根,命名取象,当准苏颂《图经》,而恭说恐别是一物也。
根
【气味】苦,温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有毒。〔吴绶曰〕苦、辛,寒。〔权曰〕甘、苦,有小毒。
豚实为之使。〔大明曰〕得酒良。
花、子、茎、叶同。
【主治】温疟,狂易寒热,癥瘕积聚瘿气,逐血止腹痛,疗金疮。《本经》。
鼻衄。《别录》。止毒痢。弘景。赤痢腹痛,齿痛,百节骨痛,项下瘤疬。甄权。一切风气,暖腰膝,明目消赘。《大明》。
【发明】〔颂曰〕俗医合补下药甚验,亦冲人。〔杲曰〕气厚味薄,可升可降,阴中阳也。
张仲景治热痢下重,用白头翁汤主之。
盖肾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。痢则下焦虚,故以纯苦之剂坚之。
男子阴疝偏坠,小儿头秃膻腥,鼻衄无此不效,毒痢有此获功。
〔吴绶曰〕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。
【附方】旧二,新三。
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。
用白头翁二两。黄连、黄檗、秦皮各三两,水七升,煮二升,每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妇人产后痢虚极者,加甘草、阿胶各二两。仲景《金匮玉函方》。
下痢咽肿春夏病此,宜用白头翁、黄连各一两,木香二两,水五升,煎一升半,分三服。《圣惠方》。
阴■〈病颓〉偏肿白头翁根生者,不限多少,捣傅肿处。一宿当作疮,二十日愈。《外台秘要》。
外痔肿痛白头翁草,一名野丈人,以根捣涂之,逐血止痛。
《卫生易简方》。
小儿秃疮白头翁根捣傅,一宿作疮,半月愈。《肘后方》。
花
【主治】疟疾寒热,白秃头疮。时珍。
白及《本经》下品校正:并入《别录》白给。
【释名】连及草《本经》甘根《本经》白给〔时珍曰〕其根白色,连及而生,故曰白及。其味苦,而曰甘根,反言也。《吴普》作白根,其根有白,亦通。
《金光明经》谓之罔达罗喝悉多。又《别录》有名未用白给,即白及也,性味功用皆同,系重出,今并为一。
【集解】〔《别录》曰〕
白及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。又曰:白给生山谷,叶如藜芦,根白相连,九月采。
〔普曰〕
茎叶如生姜、藜芦,十月花,直上,紫赤色,根白连,二月、八月、九月采。
〔弘景曰〕
近道处处有之。叶似杜若,根形似菱米,节间有毛。
方用亦稀,可以作糊。
〔保升曰〕
今出申州。
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。三四月抽出一苔,开紫花。七月实熟,黄黑色。冬凋。根似菱,有三角,白色,角头生芽。
八月采根用。
〔颂曰〕
今江淮、河、陕、汉、黔诸州皆有之,生石山上。
春生苗,长一尺许。叶似栟榈,两指大,青色。夏开紫花。
二月七月采根。
〔时珍曰〕
韩保升所说形状正是,但一科止抽一茎。
开花长寸许,红紫色,中心如舌。其根如菱米,有脐,如凫茈之脐,又如扁扁螺旋纹。
性难干。
根
【气味】苦,平,无毒。〔《别录》曰〕辛,微寒。白给:辛,平,无毒。〔普曰〕神农:苦。黄帝:辛。李当之:大寒。雷公:辛,无毒。〔大明曰〕甘、辛。〔‘杲’曰〕苦、甘,微寒,性涩,阳中之阴也。
〔之才曰〕紫石英为之使,恶理石,畏李核、杏仁,反乌头。
【主治】痈肿恶疮败疽,伤阴死肌,胃中邪气,贼风鬼击,痱缓不收。
《本经》。除白癣疥虫。结热不消,阴下痿,面上皯皰,令人肌滑。甄权。止惊邪血邪血痢,痫疾风痹,赤眼癥结,温热疟疾,发背瘰疬,肠风痔瘘,扑损,刀箭疮,汤火疮,生肌止痛。《大明》。止肺血。李杲。
白给:主伏虫白癣肿痛。《别录》。
【发明】〔恭曰〕山野人患手足皲拆者,嚼以涂之有效。为其性粘也。
〔颂曰〕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。
〔‘震亨’曰〕凡吐血不止,宜加白及。
〔时珍曰〕白及性涩而收,得秋金之令,故能入肺止血,生肌治疮也。
按洪迈《夷坚志》云:台州狱吏悯一大囚。囚感之,因言:吾七次犯死罪,遭讯拷,肺皆损伤,至于呕血。人传一方,只用白及为末,米饮日服,其效如神。后其囚凌迟,刽者剖其胸,见肺间窍穴数十处,皆白及填补,色犹不变也。洪贯之闻其说,赴任洋州,一卒忽苦咯血甚危,用此救之,一日即止也。
《摘玄》云:试血法:吐在水碗内,浮者肺血也,沉者肝血也,半浮半沉者心血也。各随所见,以羊肺、羊肝、羊心煮熟,蘸白及末,日日食之。
【附方】旧一,新八。
鼻衄不止津调白及末,涂山根上,仍以水服一钱,立止。《经验方》。
心气疼痛白及、石榴皮各二钱,为末,炼蜜丸黄豆大。每服三丸,艾醋汤下。《生生编》。
重舌鹅口白及末,乳汁调涂足心。《圣惠方》。
妇人阴脱白及、川乌头等分,为末,绢裹一钱纳阴中,入三寸,腹内热即止,日用一次。《广济方》。
疔疮肿毒白及末半钱,以水澄之,去水,摊于厚纸上贴之。《袖珍方》。
打跌骨折酒调白及末二钱服,其功不减自然铜、古铢钱也。
《永类方》。
刀斧伤损白及、石膏煅等分,为末。掺之,亦可收口。《济急方》。
手足皲裂白及末水调塞之。
勿犯水。《济急方》。
汤火伤灼白及末油调傅之。《赵真人方》。
三七《纲目》
【释名】山漆《纲目》金不换〔时珍曰〕彼人言其味左三右四,故名三七,盖恐不然。或云本名山漆,谓其能合金疮,如漆粘物也,此说近之。
金不换,贵重之称也。
【集解】〔时珍曰〕
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,采根暴干,黄黑色。团结者,状略似白及;长者如老干地黄,有节。
味微甘而苦,颇似人参之味。
或云:试法,以末掺猪血中,血化为水者乃真。
近传一种草,春生苗,夏高三四尺。叶似菊艾而劲厚,有岐尖。茎有赤棱。夏秋开黄花,蕊如金丝,盘纽可爱,而气不香,花干则絮如苦荬絮。根叶味甘,治金疮折伤出血,及上下血病甚效。云是三七,而根大如牛蒡根,与南中来者不类,恐是刘寄奴之属,甚易繁衍。
根
【气味】甘,微苦,温,无毒。
【主治】止血散血定痛,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,嚼烂涂,或为末掺之,其血即止。亦主吐血衄血,下血血痢,崩中经水不止,产后恶血不下,血运血痛,赤目痈肿,虚咬蛇伤诸病。时珍。
【发明】〔时珍曰〕此药近时始出,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,云有奇功。
又云:凡杖扑伤损,瘀血淋漓者,随即嚼烂,罨之即止,青肿者即消散。若受杖时,先服一二钱,则血不冲心,杖后尤宜服之,产后服亦良。
大抵此药气温、味甘微苦,乃阳明、厥阴血分之药,故能治一切血病,与骐麟竭、紫矿相同。
【附方】新八。
吐血衄血山漆一钱,自嚼米汤送下。或以五分,加入八核汤。
《濒湖集简方》。
赤痢血痢三七三钱,研末,米泔水调服,即愈。同上。
大肠下血三七研末,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,三服可愈。加五分入四物汤,亦可。同上。
妇人血崩方同上。
产后血多山漆研末,米汤服一钱。同上。
男妇赤眼十分重者,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围甚妙。同上。
无名痈肿疼痛不止,山漆磨米醋调涂即散。已破者,研末干涂。
虎咬蛇伤山漆研末,米饮服三钱,仍嚼涂之。并同上。
叶
【主治】折伤跌扑出血,傅之即止,青肿经夜即散,余功同根。时珍。